正文 第11章 在與人交往中最易犯的錯誤(3)(1 / 3)

如果孩子有說人是非的表現,父母就應跟孩子坐下來好好談談。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要不得的,這樣會對同學造成傷害,令同學不開心,從而激發孩子對別人的愛心。

2.與老師及其他家長合作

父母也不妨跟老師及其他家長有更多聯係,因為是非已傳開來了,即表示有不少同學也在談論這些事情,這時就有必要讓家長們團結起來,大家一同教導自己的孩子。

3.以身作則

為人父母當然要以身作則,當孩子親眼看見和親耳聽到父母說人是非時,孩子就有可能跟著這樣學。因此,要想孩子學好,不像長舌婦般說三道四,做父母的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4.發現孩子說三道四時要立即製止並進行教育。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的理由,並讓孩子認識到說別人閑話是不道德的行為。千萬不要聽之任之,放任不管。家長要告誡孩子這種行為是不利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也不利於同學之間的和睦相處,所以必須改掉這個毛病,幫助孩子學會自省,自我檢討。

25、不懂寬容,為小事耿耿於懷

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溫和,惹人喜愛;而缺乏寬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誕,斤斤計較,不易與人相處。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溺愛下,不管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根本沒有一點寬容之心,往往逮住他人的缺點不放。

【引以為戒】

現象一:

一天下雨,媽媽開車去接偉偉放學。當媽媽打傘來到學校門口時,發現偉偉的同班同學帥帥正在教室門口著急地四處張望著,原來他今天忘了帶雨傘。

於是,媽媽走到他身邊對他說:“小朋友,一起上車吧。我順路送你回家。”偉偉急忙給媽媽遞眼色,意思是不帶他。媽媽裝著看不見,堅持讓偉偉把這個同學叫上車,可偉偉死活不讓帥帥上車,最後急得差點哭出來。

媽媽不明白為什麼,於是問偉偉:“你為什麼不讓我送那位沒帶傘的同學回家呀?”

“因為他總是欺負我,我討厭他。”偉偉很有理地說。

偉偉還告訴媽媽說,帥帥很有力氣,是他們班級的“小霸王”,經常堵在班級門口不讓偉偉出門。

現象二:

一天,某小學三年級的同學們正在玩遊戲,忽然,健健不小心踩了欣欣一腳。看到剛買的白球鞋上有了一個大大的黑腳印,欣欣生氣地跑到健健的身旁,狠狠地踩了他一腳。當老師質問欣欣為什麼要這樣做時,她卻理直氣壯地告訴老師:“我從來不受別人的欺負,別人打我,我就要打別人。健健踩了我,我當然也要踩他。”

【專家點評】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父母或祖父母的溺愛下,他們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別人做錯了事,不懂得寬容,而是耿耿於懷。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當你討厭的同學需要你的幫助時,而且你能幫助他,你會幫他嗎?”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表示願意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別是59.8%,41.7%和37%。由此可見,雖然不少孩子對於他人的主動求助表示願意幫助,但是,從小學階段到高中階段,表示願意幫助他人的人數是遞減的。在調查中,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對於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隻有29.9%的學生表示會原諒他,有近24%的學生表示很難原諒或絕不原諒,其餘的學生則表示原諒但不忘記。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能夠主動寬容別人的孩子實在太少了。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學校裏受了委屈,父母往往會心疼得不得了。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教育現象:

一位家長很生氣地質問孩子:“到底誰打你了?”孩子一言不發,隻知哭泣。“走。到學校去收拾他!”孩子還是呆立不動。“你怎麼和木頭一樣,他打你,你就不會打他嗎?”“是我不小心碰了他……”“碰了他,他就打你,你怎麼不還手呀!找他去……”

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不僅不能使孩子正確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係,還會影響到孩子將來對人際關係的處理,使孩子變得狹隘、小氣,甚至對待家人、朋友也是如此。

缺乏寬容之心,會對一個孩子目前的學習生活,以及以後的人際交往,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三點:一是缺乏寬容之心的人,常常不被周圍的人接納。試想,有誰會願意每天和一個對別人的過錯和缺點耿耿於懷的人在一起?而缺乏同學之間的橫向交流,不僅對學習不利,還會使一個人的心理蒙上陰影;二是缺乏寬容之心的人,還很容易走上另一個極端一一報複。因為不會寬容別人,而始終把他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放在心上,耿耿於懷,進而產生報複心理;三是缺乏寬容之心的人,一般易怒、內向,缺少朋友,不受周圍人的歡迎,而後會表現出自卑或自責。

【教子有方】

如果你的孩子對待他的同學或者周圍人,有“苛刻”的跡象,媽媽千萬不要著急。幾歲到十幾歲孩子的個性還處於可塑期,在細心媽媽的引導和幫助下,孩子一定可以擁有一顆寬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