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在學習過程中最易犯的錯誤(4)(1 / 3)

如果孩子能堅持每天保證學習的時間,家長應當隔段時間適當給予獎勵。如果孩子不能保證學習的時間,家長可以用減少零用錢等手段作為懲罰。獎罰條件,應當跟孩子共同協商決定,得到孩子的認可。

2.可以在家裏實行公司管理的體製

在學習上,父母當老板,孩子當員工,孩子的工作就是學習,每天必須保證一定的學習時間。當孩子不能完成工作,必須對老板解釋,並給出改進錯誤的方案。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社會規則,從小嚴格要求自己。

3.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有的孩子學習懶惰,是因為對功課不感興趣。沒有濃厚的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力,於是就懶懶散散地對待學習。這時,家長要從各方麵激發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豐富有趣的內容,靈活輕鬆的學習方法會讓孩子感興趣。有了興趣,學習就容易了。

4.從小培養孩子自主的性格

許多孩子對父母都有依賴性,當依賴性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成了懶惰。所以,家長要適時控製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不能任其發展。要求孩子,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找家長,而應該先由自己獨立處理。學習也是如此,有疑難問題,先自己解決,不要動不動就向老師、家長求救。

42、做作業不專心,一心兩用邊玩邊做

孩子往往愛動不愛靜,能自覺地、專心致誌地完成作業的孩子不多,大部分孩子做作業時一心兩用,邊玩邊做,例如做作業時看電視、吃零食、說話、擺弄小玩具等,於是不但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即使完成了也是錯誤百出。

【引以為戒】

現象一:

李小明是小學四年級學生,讀四年級前有父母的關心,各科成績都很優秀。去年,李小明的父母雙雙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交給了他爺爺照顧。爺爺對孫子格外寵愛,對李小明看電視沒有加以限製,使他發展到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的習慣,後來李小明的做作業就變得不再專心,總是一邊玩一邊做作業。因此作業總是錯誤不斷。此後,李小明各科成績不斷下降。李小明的爺爺知情後,雖然多次告訴他做作業要專心,不可一心兩用,但是沒用,李小明至今沒有改掉邊玩邊做作業的不良習慣,學習成績自然沒有回升。

現象二:

一位家長這樣描述自己的孩子:

我孩子現在已經是三年級的學生了,但他放學回家就是不認真完成作業,不在他的身邊他就是不認真。他每次做作業都要我看著,而且很費力,要我不斷地說他,直到我發火打他。但這樣隻能改善幾天,過不了幾天,他又是老樣子,簡直讓我煩透了。好好和他講,要麼不理你,要麼和你頂嘴,我真不知怎麼辦。

老師說,他在學校表現也不是很好,做作業也比同學慢,還經常出錯。我知道這是因為他不專心造成他,其實他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作為媽媽,我很擔心兒子的學習會因此跟不上。

【專家點評】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們集中注意力、抑製衝動的能力跟大腦前額葉的發育有關,而大腦要到20多歲才會完全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幾歲到十幾歲孩子的大腦還處在發育階段,注意力自然比較短。如果小學階段的孩子讀書、寫作業二三十分鍾,就起來動一動、做點別的事情,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時,如果家長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樣,一兩個小時都在專心致誌地做作業,不但不切實際,甚至有些強人所難。

可見,從大腦生理機構來說,孩子做作業有不專心的現象是正常的。但是這並不是說孩子做作業不專心是天生的,不可改變的。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作業不能夠專心致誌,與家長的教育有關。

有的孩子做作業不專心,與上學之初家長沒有嚴格要求、嚴格訓練有關。孩子剛入學,回家做作業時,家長又怕孩子餓,又怕孩子渴,一會兒給東西吃,一會兒給水喝,一會兒又同孩子說幾句話,日久天長,孩子就養成做作業時吃零食、說話,擺弄小玩具的壞習慣,或邊聽廣播邊看電視節目的習慣。

有些家長則認為學校減負後,課外時間增多了,於是就讓孩子上這班,上那班,把孩子累得精疲力盡,為了多玩一會,家庭作業總是一拖再拖,到快要睡覺時不得不趕寫作業,這時渾身困倦,頭昏腦脹,哪有心思專心思考,認真計算,於是作業就馬馬虎虎,草草了事。

【教子有方】

對於做作業不專心的孩子,家長可以嚐試以下方法:

1.給孩子講道理

對確實貪玩,作業拖拉,不專心寫作業,應付了事的孩子可用平等的語氣跟他商量擺道理。你可以建議他說:“一個人一天中要做的事情,比較重要的隻有20%,但如果我們先做完這20%重要的事情,在心理上就會感覺已經輕鬆了80%,再去做別的事時,就覺得有更多的自由時間,玩得更痛快,明天不妨試一試。”切記不可以用責備或訓斥的語氣跟孩子講道理。

2.漸漸延長孩子專心的時間

孩子做作業不專心,家長對孩子要有耐心。也許,開始時孩子隻能專心10分鍾,但是你可以慢慢地引導他:“要不要再多5分鍾”接著鼓勵他:“你真棒,你現在做事情越來越專心了。”接著再把孩子的專心時間慢慢延長到15分鍾、半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