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在學習過程中最易犯的錯誤(3)(1 / 3)

期望值過高,使家長全然不顧孩子的自身條件,違心地逼孩子拚命讀書,讓一個個稚嫩的心靈去承受超負荷的重壓——孩子變成了功課的奴隸,過強的自尊心又不允許他們失敗,於是孩子形成了爭強好勝的性格。而一旦在某方麵不如人或失敗了,就會沮喪、悲觀。

孩子的爭強好勝,說明他敢於競爭,有爭上遊的勁頭,這是好的方麵。但如果這種好勝心發揮過了頭,固化成一種“凡事隻能贏,不能輸”的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就非常不利了。父母一但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傾向,就應注意加以引導,不應讓他們養成習慣。不然,對他們今後的成長乃至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

學會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般來說,對那些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對象,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滿意、高興、喜悅、愛慕的積極情緒體驗;反之,就會產生痛苦、憂愁、厭惡、恐懼、憎恨的消極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人體的潛能,使其保持旺盛的體力和精力,維護心理健康;消極的情緒體驗隻能使人意誌消沉,有害身心健康。

【教子有方】

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積極樂觀的性格,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1.創造和睦友愛的家庭氣氛

父母常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和關心,可以緩解孩子對人的冷漠;父母多與孩子一起遊戲娛樂,每天多留一點時間給孩子,與孩子交流感情。在和父母一起遊戲娛樂中,孩子能學到一些與人交往的知識和技巧,特別是能體驗到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他們在與同伴交往時,會更輕鬆,也增強了與他人交往的信心。

2.鼓勵孩子與同學同伴交往

父母要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一起到鄰居家串門,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讓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去同學家、鄰居家玩等。帶領孩子參加一些其感興趣的活動,讓孩子在與同伴的遊戲、外出遊玩中獲得樂趣,對轉變孩子孤僻沉默,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是大有好處的。

3.多和孩子交談

父母應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悶悶不樂時,無論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鼓勵孩子表達心境。但父母切勿強迫、勉強,而是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高興,父母也很難過。他們願意幫助自己,從而自覺自願地說出緣由。父母應耐心地傾聽孩子講

述,然後“對症下藥”。事實上,很多悲傷一經講出,很快也就消失了。

4.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傷悲

孩子的個性各不相同,因而悲傷時表達情感的方式也不盡相同,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表現他的傷悲。孩子在哭泣時,父母千萬不能要求孩子憋住,甚至可以不要去勸阻,因為一個人盡情哭過之後,感情可重新恢複平衡。當孩子痛打“娃娃”或砸玩具時,父母的任務不是去指責,而是設法通過言語或行動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孩子得到父母的暗示,自然會停止“暴力”,如果孩子仍不願與父母交談,希望單獨思考,那麼父母也就不要在一旁嘮嘮叨叨。

39、下課後就扔掉書本,從不溫習功課

溫習功課是孩子保持優異成績的“製勝法寶”。“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就說明了溫習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孩子沒有主動溫習功課的習慣,他們常常是一下課就扔掉書本,把老師講的內容拋在腦後,這樣的孩子是很難取得優異成績的。

【引以為戒】

菱菱和丹丹都在讀三年級,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剛進入三年級,她們就開始學習英語課程了。第一次英語測驗,菱菱的英語成績考了90多分,而丹丹的英語成績不及格,丹丹很傷心,也很納悶:每天和菱菱一塊兒起床上學、一塊兒上課,為什麼她的英語成績就比我好那麼多呢?

原來,菱菱自上學以來,在爸爸的教導下就養成了溫習功課的好習慣。因此,菱菱每天回家後都要把當天學的英語單詞再看一遍。有時候她早早地躺到自己的小床上回憶當天所學的內容。這一回憶的過程就是對所學內容的複習。當然,在她回憶的過程中,她會發現很多問題、留下很多疑惑,但她不急於解決,而是等回憶結束後,打開書看兩眼。這樣,一天所學的內容就都被她消化、吸收了,這時她才會美美地睡上一覺。

而丹丹認為自己記憶力好,老師講一遍便可以記住,因此她回家後從來不複習也不聽磁帶,媽媽督促她看書,她經常說自己已經把老師講得內容全掌握了,不用再看了。

這次測驗結束後,當丹丹垂頭喪氣地拿著不及格的試卷回家了,媽媽看著女兒沒精打采的樣子,馬上明白是怎麼回事了。但她沒有批評丹丹,而是耐心地給她講了人的遺忘規律以及溫習的重要的。這時,丹丹才恍然大悟。

【專家點評】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子日:溫故而知新。

經常對舊的知識進行複習,可以學到新的知識,這真是一件絕妙的事情。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孑孔子這樣感歎。兩千多年後,我們在教室裏搖頭晃腦地誦讀“溫故而知新”,可是並不明白它的確切含義。為什麼這麼說呢?一位同學這樣抱怨:“我恐怕是得了青年癡呆症了!記性特別差,學過的東西,一會兒就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