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對待金錢時最容易犯的錯誤(3)(2 / 3)

當然,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零用錢的時間發放單位可以慢慢地延長,如孩子已經能夠掌握了以“周”為單位的理財能力之後,可以把發放零用錢的時間拉長為“月”。

2.讓孩子知道自己掙錢不易

孩子沒有節儉的意識,很大程度上與她從未有過掙錢的經曆、不知道掙錢的艱難有關。因此,父母應放開手腳,鼓勵孩子多去嚐試、多去體驗。

很多時候,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不要攀比,遠不如給孩子一次靠自己勞動賺錢的機會。當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她自然就會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3.購買物品要分輕重

父母不妨鼓勵孩子將金錢花在有價值和最需要的東西上。例如孩子正需要購買一部電子辭典來幫助學習,但同時又想多買一個玩具,這時父母便可借這個機會教導孩子,讓他學會將自己的需要安排一個先後次序,適當地運用金錢。電子辭典較玩具更為重要,所以應鼓勵孩子先購買電子辭典。

4.讓孩子學會自我節製

有時候孩子終會抵擋不住誘惑,將金錢花費在物質的享樂或玩具上。這時父母先別太失望,反而可趁這個機會教導孩子學習節製和理財之道,以免其日後肆意揮霍。父母還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因胡亂揮霍,最後得不到好結果的故事給孩子聽,好讓孩子有所警惕。

5.讓孩子體驗一下“貧窮”

生活條件的優越,往往會讓我們的小公主體驗不到“貧窮”的滋味,不知道勤儉節約的重大意義。因此,父母不妨來點“苦肉計”,讓孩子身臨其境地感受“貧窮”的味道。

比如把孩子帶到了鄉下的親友家,讓孩子和農家孩子一起放牛、耕種,吃油花並不多的飯菜……這樣,不僅可以增長不少農家知識,學會很多農活,還可以把農村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帶回了家。

62、花錢沒有計劃,隨著自己的性子來

總會聽到一些家長在抱怨:“我家的孩子花錢隨著自己的性子來,所以每個月的零用錢不斷上漲”、“我家的孩子花錢一點都沒有計劃,總買一些沒用的東西”……其實,孩子這種亂花錢的習慣與家長的引導和教育息息相關。

【引以為戒】

現象一:

朗朗今年上小學四年級了,他動不動就向別的同學借錢,還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裏賒賬消費。到了實在賒不到的時候,他就回家以各種理由找媽媽要錢還賬。當媽媽問起朗朗的老師為什麼學校總是亂收一些費用時,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學校收取的費用,都被兒子拿去胡亂消費了。

現象二:

東東是一個大氣的小男孩,他常常會對同學說:“走,今天我請客,我們去吃肯德基!”過不了多久又會和爸爸說:“唉,上次媽媽給我的錢不知道怎麼就花完了?”為了這事,媽媽也曾和東東談過多次,可效果不是很明顯,他還是大手大腳地花錢,也沒有一個計劃。

現象三:

一位10歲的女孩拉著父母走進一家服裝專賣店,看到一身高檔運動衣便讓父母給她買。當母親說她穿的運動衣幾乎還是新的時候,她卻說那身運動衣再穿就會落伍。如果母親不買就不肯走,站在旁邊的父親無奈地一邊掏銀行卡一邊說:“她想要就給她買吧。”

【專家點評】

在這個獨生子女時代、物質充裕的時代,麵對需要自己更多嗬護、關愛的兒女,很多父母都會傾其所有,努力滿足著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於是孩子習慣了一沒錢就向父母要,從來不計劃怎麼消費。其實,如果家長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孩子長大後不僅不會沒計劃地花錢,還將特別會花錢。因此,從孩子小時候起,家長就應該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據研究,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都有一個關鍵期。2-4歲是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期。若是希望培養兒童數理能力,那麼4-6歲便是關鍵期。對於稍具難度的理財能力而言,培養的關鍵期則為5-1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