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錯誤(1)(2 / 3)

5.父母應勇於向孩子道歉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闖禍”以後,由於一時的感情衝動,會對孩子進行一些不恰當的或是過重的批評或懲罰。但是事過之後,父母又往往會後悔那麼做,或是認為自己對孩子懲罰的太重了。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勇敢並且真誠地向孩子承認錯誤,用自己的行為來補救自己的“過失”,這樣就會給孩子的敢於承認錯誤做出一個良好的榜樣。

83、不誠實,遇事愛撒謊

誠實守信是一個人受用終身的資本,每個孩子都應該從小時候開始就養成誠實的好習慣。但事與願違,很多孩子從幾歲開始就學會了撒謊,無論家長怎樣批評、教育,效果都不像是很明顯。

【引以為戒】

現象一:

這天早晨,小超沒有交數學作業,老師問他:“為什麼沒交作業?”小超說:“我昨天做完了,忘記裝書包裏了。”老師看著他一臉的真誠,便說:“那你下午把作業帶來吧。”這時,小超的同桌立刻站起來說:“老師,他說謊,作業就在他書包裏,他一個字也沒寫。”

現象二:

開學伊始,三年級四班還是沿用上學期競聘的幹部,小國是語文課代表。這天,小國的爸爸問他:“你們競聘班幹部了嗎?”

小國很驕傲地說:“我被同學們選上了做體育副隊長了。”

小國的爸爸高興地拍拍兒子的肩膀:“真不錯!”

後來,當小國的爸爸從老師處了解到沒有此事,純屬小國捏造事實後,十分困惑,不知兒子為何說謊。

【專家點評】

事實證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曾或多或少地對別人說過謊話。兒童專家指出,孩子撒謊的種類有很多,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意撒謊,另一種是有意撒謊。

無意撒謊,多發生在前齡前兒童身上。由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小。有時他們分辨不清楚想象與現實,就會出現撒謊的現象。如到了晚上,孩子不肯進被窩,說被窩裏有老虎,好像真的看到一樣。事實上,這是孩子白天在動物園或者畫報上看到了老虎。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想象與現實很容易混淆,並且有時想象還會脫離現實。

有意撒謊,多指孩子做錯事後,怕老師批評、同學們看不起、挨家長的打,所以隱瞞自己的錯誤,並對大家說出謊話。

其實,孩子並非生來就會撒謊,他們天性純真、善良,而且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和情緒。但是,因受多種因素影響,他們還是學會了撒謊。

有些孩子是受家長的影響學會撒謊的。例如:一天,小明的媽媽正在做麵膜,外麵傳來門鈴聲。媽媽讓小明去開門,並教給他說:“媽媽不在家。”小明這樣做了。但是,他迷惘地問媽媽:“你明明在家,為什麼說不在呢?”媽媽笑笑說:“你沒看到媽媽忙著呢嗎,我不希望別人打擾我!”一次,兩次,後來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小明便認為撒謊是正常的,不是什麼大錯誤,於是學會了撒謊。

有些孩子一開始是很誠實的孩子,但是,誠實的後果往往是遭到批評和責打。所以,慢慢地,他們會變得很“聰明”,學會利用撒謊來自衛。

除此之外,孩子撒謊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是,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孩子都能改掉撒謊的壞毛病,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

【教子有方】

父母都希望孩子誠實可靠,一旦發現孩子說謊,會產生很多聯想,甚至激動地認定孩子學壞了。其實,年紀小的孩子,有時真的很難完全明白對錯、真假的區別,他們對說謊的定義也不很清楚,如果隻因為個別一兩件事,便給孩子定性,那似乎並不恰當。

此外,父母也得明白,孩子不會無故說謊的,當父母發現孩子說謊時,除了應立即糾正他外,還應了解清楚孩子說謊的原因。

麵對愛撒謊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冷靜行事,不能盲目地批評、指責。

1.幫助孩子區分想象與現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6歲的孩子中,隻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分真實和想象。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孩子在11~12歲時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區分現實和想象。

2.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要糾正孩子的不守信用行為,家長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孩子常見大人說謊,他對誠實也會漸漸失去信心。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例如,媽媽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並爭取以後補上去公園的活動。

3.弄清孩子說謊的原因

當然,孩子撒謊的原因還有很多。但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孩子這一行為的目的無非有以下幾種:獲得父母或朋友的注意;欺騙父母,隱瞞事實;逃避懲罰;報複他人;獲得同輩接納:追求優越感:尋求刺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