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的這些行為並不陌生:孩子該到睡覺時間,怎麼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鬧;玩具總是丟滿地,不會愛惜;做事總是沒有主見、拖拉磨蹭、丟三落四;怎麼糾正就是改不掉煲電話粥、癡迷電視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這些行為看似沒什麼,不是什麼嚴重問題,但如果家長不適當糾正,可能影響到孩子未來人格發展。
82、犯了錯誤,明知自己不對死不承認
誰都愛聽表揚的話不願挨批評,孩子也是如此。對父母或老師的批評有一種本能的“反抗”,有一些孩子更是“死不認錯”,試想一個不敢承擔責任,一個連“對不起”都不會說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在社會上立足。
【引以為戒】
星期天,小強的父母帶他到小林家做客。大人坐在客廳裏聊天,小強和小林在一起玩玩具。小強不小心把小林的玩具弄壞了,小林哭了起來。大人聽到哭聲趕來,明白是怎麼回事後,媽媽讓小強向小林道歉,誰知小林理直氣壯地說:“我沒錯,為什麼讓我道歉,不就是一個玩具嘛。”
“你這孩子怎麼犯了錯還不承認?”媽媽有些生氣地說。
“我沒錯,不是我弄壞的!”小強繼續耍賴說。
媽媽拿小強沒有辦法,隻好對孩子哭的小林說:“小林,不要哭了,小明太不乖了,他怎麼能弄壞你的玩具呢?阿姨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再給你買一個新的玩具賠給你,好嗎?”
小林這才不哭了,一個人玩去了。
【專家點評】
沒有人不犯錯誤,不過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認錯誤,拒絕改正錯誤。在現代社會裏,卻有一種怪現象,部分孩子犯了錯誤以後,不但不承認,甚至對別人的批評惱羞成怒,或是極力辯解。
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讓孩子死不認錯呢?
一是自我防衛的心理。其實,這種“自我防衛”的心理,大人小孩都有。通常最容易出現的是,每一次犯了錯,總是為自己犯的錯找理由。比如打翻了瓶子,他會說:“我拿書的時候,是書把瓶子碰倒的。”這種自我防衛的反射,有部分原因是怕被指責處罰,部分原因是自尊心麵臨挑戰,還有時候是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
二是怕失敗的心理。家長在日常言語神情中,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比如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向別人誇耀有多棒,或要求孩子表現得完美,造成孩子心理上覺得不可以輸或不能失敗的壓力,這樣往往造成孩子心理上覺得自己不可以出錯或認輸。
三是怕挫折的心理。家長在孩子表現不夠好或犯錯時,總是嚴加指責,嚴厲批評,或表現出失望的語氣和神情。長期累積,造成孩子極度害怕挫折或怕讓父母失望。
四是家裏的大人本身愛麵子,自己就是一個不肯認錯的人,小孩有樣學樣,當然也會有不肯認錯的行為。
由於以上原因,孩子為了維護尊嚴,或者害怕失敗、挫折,害怕責罵,害怕讓父母失望;乃至於來自家長的不良示範等等因素,都會造成不肯承認錯誤或輸不起的心態,孩子往往會用耍賴、哭泣、鬧情緒,或死不認錯的方式來表達,從而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
其實,孩子的不肯承認錯誤的心理如果往好的方麵引導,就是好勝心和榮譽感,也是成長進步的動力;可是,如果往不好的方麵發展的話,那就是死愛麵子、過度防衛。久而久之,不是一味否定別人就是一味自我否定,成為一種惡性循環。
【教子有方】
孩子不肯認錯的行為如果一旦形成習慣,連帶也會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家長若及早留意,適當教導,對孩子的人格成長將有助益。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呢?
1.理性分析孩子的錯誤
一名稱職的父母,既不因為愛孩子而一味嬌慣,也不以嚴格要求為名,用粗野的方式,挫傷孩子幼小的心靈,而是要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待孩子的錯誤,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對孩子先肯定,讓孩子在和諧的氣氛中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溫暖的春風吹去孩子心中的灰塵,讓愛充滿孩子的心,在愛的氛圍中使孩子受到教育、感化。
2.即使小錯誤也要督促孩子改正
一般情況下,孩子犯的錯誤可能很小,不會給別人造成太大的損失,因此有的孩子便不把這些錯誤放在心上,但作為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犯的錯誤小就放任不管,因為這牙膏會向孩子傳達一個錯誤的信息:做錯事可以不承認。
3.教育孩子每日反省自己
孩子有時並不知道自己所認識的東西是錯誤的,也可能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他會用他自己的眼光去看,用他的頭腦去想,這樣難免不受到限製。所以,父母要有藝術地教會孩子學會發現錯誤,這樣,才能對孩子循循善誘,使他們能認清方向。父母要培養孩子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比父母或他人指出其錯誤再改正,效果更好。
4.合理地進行處罰
當孩子做了錯事之後,對孩子進行懲罰是絕對必要的,這也是對不良思想、行為所給予的否定的評價。在對孩子進行懲罰的時候,大人要掌握好分寸,一定要非常耐心和謹慎,一定要考慮好時間、條件以及具體的情況是不是合適,考慮好這種懲罰是不是有助於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讓他做到今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