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錯誤(3)(1 / 3)

鼓勵孩子成為勇敢的人是我們做家長的願望。但在實施時,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與特點,不能硬性督促,使孩子一方麵為自己的“膽小”、恐懼感到羞愧,一方麵又經曆著更深刻的驚慌。

【教子有方】

任何一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膽小鬼,內向羞澀到連話都不敢說,因為現在的社會注重自我表達,膽小脆弱的孩子很難展現他令人欣賞的一麵。那麼,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堅強勇敢的精神呢?

1.盡早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從3~4歲開始,應同父母分床睡覺,對於穿衣、吃飯、洗臉、刷牙等生活小事,凡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盡量不要包辦代替。因為過分溺愛、保護孩子,孩子在心理上會產生依附感,很容易形成退縮心理。

2.避免采用威嚇手段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或損壞了東西,家長應指出錯在哪裏,不要用強迫威嚇式的手段,動輒訓斥打罵,這樣會使原來膽小怕事的孩子,更加膽小怕事。

3.常帶孩子去公共場所

對於有膽怯心理的孩子,父母應經常帶他們到公共場所,如去公園、逛商店或到親友家作客,也可讓孩子獨自到附近商店、市場購買日常用品,這樣,孩子接觸人多了,膽子會漸漸大起來。退縮心理可慢慢得以克服。

4.改進家教方法

家長要正確對待膽怯的孩子,改進教育方法,不溺愛,不粗暴,不冷淡,不急躁,鼓勵孩子和小朋友一起遊戲,培養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興趣,養成熱情、活潑、開朗的性格。

5.進行“壯膽”教育

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家長應多給他講一些苦難的故事,少講或不講虎、狼、鬼、神等恐怖故事,以便從小培養孩子的勇氣,壯大孩子的膽量。對有膽小脆弱的孩子,可多介紹一些英雄,鍛煉膽大、無畏、敢作敢為的勇敢精神。

88、沒有責任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現在很多孩子缺乏責任感,以為接受他人的愛理所當然,他人的事與自己無關。這樣的孩子做事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因此,不要說讓他們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就連自己的父母生病他們也會置若罔聞。

【引以為戒】

現象一:

都都今年9歲,讀小學四年級,是個學習認真,成績優秀的學生,爸媽為此感到很驕傲。但他們發現,都都除了學習外,別的事都不愛做,例如家務事、班裏的衛生,他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星期五那天,還沒到放學都都就就回家了,媽媽感到很納悶,因為都都從來不遲到早退的。

於是,就都都:“你今天怎麼這麼早回來了?”

“今天我們班級大掃除,提前放學了。”

“那你怎麼沒參加?”媽媽不解地問。

“老師吩咐我們組打掃屋頂,你想打掃屋頂塵土飛揚,多髒,站那麼高太危險了,所以我就向老師請病假了。”都都很得意地說。

現象二:

軍軍是家裏的獨生子,現在讀小學三年級了,學習成績不錯,可就是沒有責任感。每天放學,爸爸都去接他,不管天冷還是天熱,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但軍軍總以為這是爸爸該做的,因此從來沒有關心過。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回到家裏感到很累,看到軍軍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於是叫道:“軍軍,幫媽媽拿雙拖鞋。”

軍軍隻顧自己看電視,理也沒理媽媽。媽媽當時心裏感到很難過,平常為軍軍付出那麼多,什麼事都不讓他做,現在讓他拿一下拖鞋他竟然裝作沒聽見,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有責任心。

【專家點評】

常聽有些家長抱怨,“我家孩子太霸道了,好吃的東西隻能他自己一個人吃,別人動一點,他就鬧個不停。”還有的說,“我為孩子洗衣做飯,問寒問暖,唯恐照顧不周。可是我生病的時候,孩子不但連問都不問,甚至連杯水都不給倒。你說,這孩子怎麼能這樣呢?”

其實,這和家長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導有很大關係。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他們認為,自己小時候在苦海中長大,現在可不能讓孩子受苦了。於是他們願意為孩子做一切事情,洗衣、做飯、收拾書包、打掃房間,有時,他們甚至會為孩子做作業;有些家長在吃飯時,把好魚好肉都留給孩子,卻把雞頭、魚尾夾到自己的碗裏,還真誠地對孩子說:“我們愛吃這些。”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是什麼樣的呢?

事實證明,從小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對待周圍的人或事有兩種傾向:

一是對周圍的事漠不關心、冷眼視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連最起碼的責任心都沒有。因此,他們不會去關掉滴水的水龍頭、不會去攙扶老人過馬路、不會去扶起碰倒的自行車。

二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因此,他們長大後不但不會有為社會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的責任感,而且有時為了滿足自邑的虛榮心,他們甚至去偷、去搶,或者去做其他違法的事情。

因此,家長們不但不應該過分地溺愛孩子,還要有從小培養孩子責任的意識。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自私一點沒有關係,樹大自然直,等他們長大懂事了自然就會好起來。然而,他們會失望地發現,被自己從小一直嬌慣的孩子長大後,不但沒有變得有責任感,反而越來越自私,甚至有些不講情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