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最易犯的錯誤(6)(1 / 3)

麵對孩子的自私,麵對孩子不懂與人分享的情況,很多父母不是去找孩子的原因,不是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而是勸說別的小孩不要與自己的孩子爭。也有一些父母發現孩子不懂與人分享的情況後,積極地采取行動,帶孩子親自去體驗一些場景,教孩子學會分享。

作為父母,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讓孩子懂得與人分享是最快樂的事情:

1.不要讓孩子獨享

有些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把家裏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給他一個人享用。這樣時間一長就容易強化孩子的獨享意識,把好吃的好玩的都據為己有。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從小時候起就知道把好吃的、好玩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2.及早對孩子進行分享訓練

對孩子分享行為的訓練可以從嬰兒期開始。其訓練方法有很多,比如:讓孩子拿著鏡子,父母拿湯匙,父母先溫柔而愉快地將湯匙給孩子,然後再從孩子手中拿走鏡子,這樣反複地進行交換,就能使孩子學會與人的互惠和信任。

3.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機會

父母應盡量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接觸社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的機會。比如讓孩子把家裏的舊玩具收集起來,送給需要的小朋友,學著幫助或者照看比自己年齡小的小朋友,試著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

4.父母首先要起表率作用

父母要做與人分享的模範,經常主動地關心和幫助別人,讓孩子感覺到關心和幫助別人是件愉快的事,如關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和孤寡老人等。

5.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在家裏,家庭所有的成員之間要相互關心、愛護,要營造出一種溫馨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從小懂得關心父母,關心長輩,懂得分享。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雖然兒童年紀還小,但是已經能享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了。

總之,父母應該教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念,讓孩子學會分享,使他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讓孩子學會分享,讓他懂得一個人的快樂是微不足道的,與人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讓孩子學會分享,使他懂得有付出才會有收獲。

97、靦腆羞澀,總愛躲在父母的身後

平日在家中孩子表現得很活躍,有陌生的客人來訪時,孩子也可以表現得大方得體,即使要他即席載歌載舞,也不是問題。可是,孩子一旦身處陌生的環境,便突然害羞起來,看到陌生人更會躲在父母的身後,常常令父母束手無策。

【引以為戒】

周末,媽媽帶女兒紅紅去公園玩,正好碰到好不久不見的朋友,媽媽和朋友寒暄後對紅紅說:“紅紅,快快跟徐阿姨打招呼”可是紅紅躲在媽媽的背後,不肯和許阿姨問好,也不敢抬頭看人。

“紅紅,你為什麼總愛躲在媽媽的身後?快過來,不用怕的,徐阿姨十分和藹可親的!”媽媽鼓勵女兒說。

“紅紅長得真可愛,衣服也很漂亮,來讓阿姨看看?”許阿姨笑著對紅紅說,但是紅紅還是躲在媽媽背後不肯出來。

“小妹妹,怎麼還是不肯做聲呢?我請你吃糖果好嗎?”許阿姨又說。沒想到紅紅“嗚……”地哭起來了。

許阿姨頓時很尷尬,說:“真不好意思,把小妹妹弄哭了。”

“不,是我們不好意思才對,這傻孩子就是這麼害羞,我也得想想法子才行。”媽媽不好意思地說。

【專家點評】

針對孩子靦腆、害羞的問題,國外的兒童心理學家曾在多所小學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5個小學生中就有2個靦腆的孩子,程度會因年齡不同而略有差別。其中60%以上為女孩。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在自己家中活潑大方、能說會道,可一旦到別人家裏或碰到生人,就會局促不安、膽怯怕生,做什麼事都要成人代勞。對此,父母們也很是無可奈何:“這孩子,在家裏挺能的,怎麼出來就變樣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在1-2歲時都要經曆正常的害羞期。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出現的害羞屬於一種正常現象。但當孩子過了這段害羞期,甚至到了學齡期仍然過分害羞靦腆,這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靦腆和害羞,雖和天生的生理因素有關,但也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著很大的關係。

例如:當孩子表現出害羞或靦腆時,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在給自己“丟麵子”,就趕緊說“這孩子和靦腆”或“她是我們家臉皮最薄的”,好似給孩子貼上了害羞的標簽,慢慢地“害羞”一是便植入孩子內心,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以後還會利用這種方式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