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
九月初的工作會,廠領導十分的重視,通知在廠的60多名中幹都要參加。
早上九點鍾,南機的各路諸侯已經在圓桌會議室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們的臉上掛著初戰告捷的笑容,相互地打著招呼、寒暄著,神態中洋溢著經過緊張工作取得成績後的放鬆和找回自信的喜悅。氣氛不像兩個月前剛提重組戰略時那樣的凝重和莊嚴。
鄭書記要魯禮安坐在自己和馬總的身旁,大概是要突出裝配車間的重要地位,魯禮安先還要推讓,後聽到鄭書記要他等下講講體會,也就心安理得地坐了下來。
鄭書記看了看自己的手表,9時過3分鍾,於是就大聲地說:今天的會議很重要,是重組後恢複性生產取得初步告捷的會議,是慶功會,又是總結會,還是布置下半年計劃的安排會。首先我要說的是——裝配車間取得的成績不容易,重組後第一個月就幹出了五十台,這不是一般的五十台,是轉折點的五十台,是打基礎的五十台,是證明我們南機人特別能戰鬥的五十台。我建議廠裏要重獎裝配車間……我想請魯禮安同誌談談體會。
魯禮安受到表揚,反而感到不自在。既然書記要他說,他不說也不對。於是他說,我們雖然做了些應該做的工作,也存在許多的不足,8月份好不容易完成了五十台,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第一、生產不均衡,月頭鬆月尾緊,最後幾天幹到天亮才完成任務,像這樣一次兩次可以,長久下去肯定不行;我們要搞均衡生產,我們的行車太少,這是矛盾的焦點,曾經有兩個職工為了搶行車打起架來,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我建議廠裏應當為裝配車間安裝一定數量的懸臂吊,解決生產的瓶頸問題。第二、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一直以來,裝配都是包產到人,搞單打獨鬥,現在看來已不適應規模化生產的需要。我們準備把職工分成四個組,布裝組、三杆組、總裝組、準備組,走分工互助、協同作戰的道路,以便完成越來越多的產品生產的需要。
鄭書記說,這就對了,這是我們生產的瓶頸,本來我早就想提出這個建議,但是我不想打擊你們的積極性,現在你們提出來,這是最好的了,我們想在一起了。改變傳統的老方法,我舉雙手支持。
馬總用他那特有的東北普通話說,我每次去裝配車間,看到裝配職工的幹勁是大的,我就想我們有這麼好的職工隊伍,什麼艱難困苦的任務都可以完成。但是我要指出,我們的意識還存在問題,比如小作坊的意識嚴重,沒有大生產的觀念,包產到戶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靈丹妙藥,但在工廠就行不遠,搞個小作坊還可以,要搞社會化的大生產,特別是像裝配這樣協作性很強的車間,更要改變這種單打獨鬥的局麵,大家要走互助的道路,要發揮組織的力量。****為什麼打仗利害,他組織到班組,班下設三人組成的互助組,三個人一組,背對背,肩並肩,你看著我,我看著他,形成鐵三角,打配合,戰鬥力增強了,而且有效地減少傷亡,做到百戰百勝。在大工廠,一定要搞互助的模式,把車間像連隊一樣地組織起來,讓工人像士兵一樣地組織起來,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南機的中幹靜靜地聽著,會場上沒有一點其它的聲音,他們感覺到這個東北來的董事長水平還是高的,話說的實在,說在點子上。
馬總抬起茶杯來喝了一口水,接著說,另外,我還要強調,我們要重視企業文化,不允許打架的事再出現,企業不是鬥獸場,工作之間是同事關係,不是敵我矛盾,我們要在職工中倡導團結幹事,倡導“平凡的工作照樣精彩”的理念。還有,我建議技術部門要盡快拿出生產懸臂吊的方案,生產多少台要征求裝配的意見,盡快把懸臂吊搞出來投入生產。我還要向大家通報一件事,我已和集團總部聯係,我們還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走出去就是要派人到沈陽學習北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請進來就是請沈陽的一些技術人員到南機來指導工作。這也是我們企業文化發展的一個方向。
會議結束時,技術部主任小沈找到魯禮安,說,魯大主任,你回去請把要添置幾台懸臂吊的方案盡快交給我,免得耽誤了工作。魯禮安說,小沈,感謝你了。小沈說,謝什麼謝,你現在成了南機的太上皇了,廠領導都圍著你轉。魯禮安說,你小子,小心我抽你的耳光。小沈裝著怕他的樣子,很快就跑出了會議室。
魯禮安走出了會議室,感到自己的責任越來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