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龍戰於野 第一百一十七章 玩的是一石二鳥!(1 / 2)

史進的兩道命令一下,整個河東路都雞飛狗跳,地方官員徹底傻了眼,開春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候大規模征糧,那糧價能不飛漲嘛?整個河東路的糧價,一路從200文一石開始慢慢上漲,太原府本來就是史進交給陸謙這個通判一手操持的,動作最快,基本上在兩周內就把府庫裏所有能換錢的東西都換成錢買了糧食,完成了太原府攤派到征糧數額。

其他各州府地方官員先還在叫苦,等一看不對,糧價恍惚間已經從200文一石,漲到了220文一石,再一遲疑,又漲到了240文一石,這下這幫地方州府的官員可慌了神了,全力動員帶著銀子銅錢下鄉去搶購糧食,各大城鎮的糧商則樂的合不攏嘴,一邊有心要囤積居奇大撈一筆,一邊趕緊組織河東路以外的貨源,晝夜不停的接著黃河水路,走汾水和沁水這兩大支流,車船聯運往河東路各州府運糧食。

城鎮的糧商若囤積居奇,倒黴的便是城鎮居民,民心便要不穩,所以史進命令各州府俱貼出告示,把支持征糧提高到了愛國支持國防建設的角度,並嚴厲警告任何城鎮的糧店都不許屯著糧而關門不賣,一旦被查實庫房裏有糧,而前麵店鋪卻關門不賣的話,直接封門抄家抓人,所有囤積的糧食和財產一律充公,當事糧商一律流配千裏。

地主豪強則一視同仁,因地主不是糧商,他家屯糧是自顧一來的習慣。但官府的告示則是,地主豪強,除留下口糧以外,其餘富餘的糧食,隻要官府以市價來收,就必須賣,若不賣,就是囤積居奇,就是破壞征糧大計,就是罪過,一樣封門抄家抓人,一樣把財產和糧食充公!

告示是這麼貼,可鋌而走險的糧商和地主豪強自然有,就是用各種各樣的手法把糧食藏起來不賣,甚至還去別的糧店起哄搶購糧食,史進又豈會心軟,一萬五千勝捷軍分成十五路,每一千人有個牙將領著,直接駐紮到各州府去坐鎮,配合當地官府,等抓了幾十個不法糧商,又抄了十幾個屯糧拘捕的地主豪強後,整個河東路再也沒有人敢囤積居奇。

即使這樣,隨著征糧收購的進行,糧價依然不斷上升,史進要囤積十萬人一年的糧草,要說整個河東路四五十萬戶,一百八十萬人口,湊這麼點糧食本來不是問題,十萬人一年的糧草,以每人每天兩斤算,不過700多斤,6石/人,十萬人也就六十多萬石而已。

可是別忘了,十萬人的正兵,最少也要配屬二三萬人的民夫,加上騾馬大車,就算隻配五千輛大車用一萬匹馱馬,這每頭牛馬的一天的食料至少5斤以上,彼時黃河流域的人的主食是粟麥,牛馬多數食用大麥和豆類,因此此次史進在河東路的征糧計劃是要征購到八十萬石糧食,二十萬石草料。這就給春夏之交青黃不接的河東路帶來了不小的負擔。

去年的秋糧交了稅賦後又吃了大半年,本來就剩的不多,這麼大規模的征購糧草,糧食在河東路頓時緊張起來,事態沿著史進預料的方向發展,保守的老百姓,留夠了口糧之後,趁著高價就把多餘的糧食賣給了官府,激進的老百姓,隻留了一半的口糧,剩下全賣了,但不約而同的,所有種地的老百姓也好富農也好地主也好,都在拚命想辦法開荒和提高種植麵積。

城鎮裏的居民則叫苦不迭,雖然糧食一直敞開了供應,可架不住糧價每天都在往上漲,官府又限製了每戶居民每次購買糧食的數量。想一錘子屯上半年的糧食也不可得,漸漸隨著本地的糧食被官府收購一空,居民家有點揭不開鍋的意思在裏頭,其實糧商也好,當地官府也好,都在拚命派人去河東路附近的路州收購糧食往河東路拉,但糧食入境總有那麼一個過程。

正在本地糧食市麵上有點撐不住,而外地糧食還未到,民心不穩的時候,官府第二項告示出來了,募集夫役拓寬休整道路,直接以糧代薪,除了管飯之外,每個夫役幹一天活發兩天的口糧,這麼一來群情激動啊,都誇讚這會兒官府算是積了功德了,誰都知道發糧食就是發錢啊,隨著河東路糧價的上漲,這銅錢是在不斷貶值,而糧食是在不斷增值呀。

一家哪怕隻出一個人去修路,不但自己管飽不算,還能帶回兩個人一天的口糧來,一個三口之家就餓不著了,若幹稀混合在弄點雜糧對付,一個五口之家都能過下去,因此整個河東路都沸騰成了一個修路的大工地,全民上陣修路掙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