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早期教育能為寶寶做什麼(1 / 2)

著名的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巴甫洛夫曾說過:“從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遲了兩天”。這就是說寶寶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學習了。這裏所說的“學習”不是讓寶寶很早就認字、學外語或者學畫畫等以成為天才寶寶,而是讓寶寶在自然的環境中從生活中學習、吸取、掌握各種知識和能力。早期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寶寶做他所有會做和能做的事情,讓他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早教要迎向嬰兒智力的曙光

大腦生理學家林操先生認為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孩子在出生後之所以有優秀與平凡之分,完全與是否受過良好的早期教育有關,並不是所謂遺傳決定智力,而是大腦得到開發的程度決定了孩子聰明與否。

“嬰孩最關鍵性的時刻就是出生後的頭兩年。很多家長在這兩年內總是讓孩子盡量睡覺,甚至每天讓他們睡上17至19個小時,而且還自豪地到處誇獎自己的孩子很聽話、不會吵鬧”,來自加拿大的腦外科手術醫生阿裏拉加扁說,“一味地讓孩子睡覺簡直就是把孩子當成一盆盆花草植物來養育,對孩子腦細胞的發育並沒有多大用處。”

對教育富有獨特見解的卡爾?威特曾經說過,“對子女的教育必須隨著嬰兒智力曙光的出現開始”。人類的早期教育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接受感知經驗,包括大腦的視覺經驗、聽覺經驗、觸覺經驗、嗅覺經驗、味覺經驗以及本體感經驗等,這一階段,孩子往大腦裏存儲的感知經驗越多,以後可提取的信息與經驗也就越多;第二階段即是使用這些經驗的階段。在嬰幼兒階段,父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陪嬰兒玩耍,對他們說話,通過孩子的八大感覺領域鍛煉寶寶的右腦,同時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訓練,才能讓孩子的大腦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與利用,讓寶寶的潛能得到最好的開發。

早教的關鍵是順應性情與鼓舞興趣

明代王守仁有一段經典的著述用以表達他的學前教育思想:“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也就是說,兒童的性情總是喜歡玩,害怕拘束與禁錮,就象草木剛剛萌芽,順應它就會發展,摧殘它就會衰退。王守仁非常了解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主張對兒童必須采取使之“趨向鼓舞”和“中心喜悅”的積極教育方法,才能使兒童的學習日有長進。

這種自然主義教育的傾向,曾出現於大思想家盧梭,及因培養出天才女兒而聞名的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思想中。斯特娜夫人提倡對孩子進行自然教育,她更注重孩子在天性的自由發展中獲得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格。“很多父母都知道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但往往著眼於孩子的成就,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麵,就是孩子的幸福。一個完全失去了童趣的人,是一個乏味、抑鬱的人。無論他在事業上如何有成就,都難以得到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