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剛生下來的幾年中,大運動能力的變化發展最為迅速,從笨拙的被動運動,到學會自己行走,再到逐漸地掌握技巧性動作,都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完成。爸爸媽媽時常發現寶寶的運動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每一個進步都給人希望,讓人驚喜。
在肢體運動能力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給予寶寶關注和鼓勵,也要懂得為寶寶營造適宜成長的環境,並及時對寶寶進行適當的訓練,以激發寶寶的成長潛能。在寶寶努力學習某個動作時幫幫寶寶,可以讓他的成長之路更快樂、更順利。
家庭大運動訓練也有一些爸爸媽媽們必須要遵循的原則。
1.家庭訓練要依據寶寶大運動能力發展的規律來進行。
寶寶的肢體運動能力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每一項動作的完成同時也是為下一步的發展作鋪墊。1歲前的寶寶,大運動發展以移動運動為主,如躺、坐、爬、站、走等;l歲半時,寶寶的力量和身體協調性都已增強,因而喜歡做大肌肉的運動,比如爬坡、上下樓梯、拉著或推著重物走、下蹲拾物、跑步等;2歲的寶寶能夠進行一些複雜的動作了,他可能喜歡一些更加具體的運動方式,如踢球、擲球、滾大球、滑滑梯、攀登、雙腳跳、倒著走、帶物跳以及配合節拍搖擺身體等;2到3歲期間,寶寶的許多單項動作之間都可以靈活轉換,如由走到跑、由下蹲到起立等,同時,寶寶的耐力、動作靈活性都在發展,可以持續走路2公裏以上,球類活動式樣不斷變化。動作發展的順序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很難在個體身上得到逆轉或實現逾越,故爸爸媽媽為寶寶做的運動訓練要符合嬰幼兒動作發展的順序和每個階段的動作發展特點。
每個動作的發展都有它成長、成熟的關鍵時期。比如,7~10個月是爬的關鍵期,而10~12個月是站、走的關鍵期。按照寶寶的月齡,選擇此階段內處於發展關鍵期的動作來安排訓練項目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真正合理的家庭訓練是建立在了解寶寶機體發育成熟度的基礎上的。
2.考慮寶寶的個體差異性。
爸爸媽媽之間經常會拿寶寶進行比較,比如“XX家的寶寶10個月就會走了,我的寶寶是不是發育滯後了?”這種攀比現象雖然可以體現出家長對寶寶運動能力發展的重視,但過多的比較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家長判斷的客觀性,對寶寶發育情況過高、過低的估計都會影響寶寶大運動訓練的適應性。
嬰幼兒動作發育是有早晚區別的。有的寶寶6個月時已能穩穩的獨坐,而有的卻7個月了還坐不穩;有的寶寶剛到9個月就能獨站,有的卻要等到11個月左右。表麵上看好像後者發育有些緩慢,而事實上這些寶寶的發育都是屬於正常的範圍的。造成動作發育有先後的原因,可能與先天有關,也有可能與營養以及訓練的不同有關。其實,隻要保證寶寶營養狀況良好,家長也及時對寶寶進行了運動訓練,寶寶動作能力的進步是水到渠成的事,爸爸媽媽不用過分著急。
此外,針對寶寶個性的不同,訓練活動項目的選擇也要有所區別。對於天性好動的寶寶,宜選擇較激烈的運動項目,如經常帶他到比較開闊的地方,讓他跑、跳、甚至打滾;對於比較內向、喜歡安靜的寶寶,宜選擇一些較平和、安靜的運動項目,如經常與他一起唱歌、講故事、搭積木或玩拍球之類的遊戲。
3.根據寶寶情緒安排訓練時間。
進行家庭大運動訓練時一定要考慮寶寶的情緒因素,如果寶寶心情不好,不願意接受訓練,此時爸爸媽媽要是強迫進行很可能適得其反。正如現在很多家長給寶寶報興趣班一樣,家長希望寶寶學得越多越好,彈了鋼琴還要會拉提琴,報了遊泳班還希望寶寶畫得一手好畫,完全不考慮寶寶的心聲。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寶寶並不是主動參與其中的,他們要麼是真的不感興趣,要麼是受家長的強製而失去了興趣。嬰幼兒天生對很多事感興趣,但如果訓練時間選擇不對、訓練方式不對或是訓練時間過長、內容過多,都會引起寶寶的反感。相反,如果時機選擇恰當,在寶寶心情好、興致高的時候進行訓練,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說,爸爸媽媽要善於觀察寶寶的表現,留意他情緒的變化規律。在嬰兒睡得好、吃得好和情緒高漲的狀態下,可以選擇比較激烈、活動量大的遊戲,如翻身、捉迷藏、跑、跳等。一旦寶寶表現出困倦、身體不適或情緒不佳的狀態,就應該停止訓練,讓寶寶好好休息,或是選擇一些安靜而平和的遊戲,如朗誦歌謠、拍手遊戲等。
從出生到3歲,是寶寶人生中發育、變化最迅速的階段,這也是家長對寶寶進行大運動訓練的黃金時機。爸爸媽媽應及時給予寶寶適當的訓練和指導,促進寶寶大腦有關部位的神經聯係,使之更加豐富、精確,發展寶寶動作的準確性、靈活性、協調性和平衡性。
俯臥抬頭是寶寶第一個“大動作”
一、抬頭是走前動作的界碑
寶寶出生幾天後就可以俯臥,但能穩穩地豎起頭來卻需要大約4個月的時間。抬頭代表著嬰兒頭頸部肌肉的成長完成。抬頭動作不僅能鍛煉寶寶的頸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同時還能使寶寶較早地正麵麵對世界,以接受更多的外部刺激。當寶寶能夠將頭穩穩立起時,就等於完成了走前動作的50%。
二、頭頸部力量的成長曆程
1個月讓嬰兒俯臥,他會做出本能性的抬頭反應,下頜可以短暫地離開床麵。
2個月寶寶俯臥時可以抬起臉部,頭能保持在中線上,下頜可以離開床麵並與床麵形成45度角,而且雙肩也可偶爾抬起來。此時寶寶的視線變得開闊,能接收更多的視覺信息,同時頸部肌肉也得到了鍛煉。
3個月寶寶在身體保持直立狀態時也能豎直頭部,並自由地扭轉頭部四處張望。
4~5個月寶寶俯臥時可以用手支撐上身,使軀幹與床的角度接近90度,並可來回轉身觀看周圍的事物。
三、抬頭的進階訓練
訓練一:豎抱抬頭訓練
訓練對象:2個月寶寶
訓練方法:喂奶後,將寶寶豎抱,使其胸部緊貼爸爸媽媽的胸前或者肩部,而頭部則位於肩部以上。家長先輕輕拍打幾下寶寶的背部,讓他打個嗝以防止在訓練時吐奶,然後放開頭部,試著讓寶寶的頭自然立直片刻。稍立片刻後要立即用手托住嬰兒的頭、頸、背,以防止寶寶的頭後仰。每日這樣訓練4~5次,可以鍛煉寶寶頸部肌肉的力量。
小提示:寶寶長到2個月時,就有讓媽媽豎抱起來的願望,但此時的寶寶骨骼發育較差,還不能承受較長時間地豎抱。經過1個月的豎抱訓練之後,寶寶頸部的支撐力增強了很多,當寶寶已經可以把頭支撐較長時間時,媽媽可以適當延長豎抱的時間。
變式訓練:坐位豎頭
媽媽從寶寶背麵將他抱住,一隻手拖住寶寶屁股,另一隻手攔在寶寶胸前,這樣寶寶麵前便呈現出了廣闊的空間,能注視到周圍更多新奇的東西。雖然這個時期的寶寶並不能真正看清多少東西,但眼前的新鮮事物還是可以激發他的興趣,在他試圖去看東西時能夠主動地豎直頭部。
訓練二:俯臥抬頭訓練
訓練對象:3個月寶寶
訓練方法:訓練要在寶寶清醒、空腹的情況下(即喂奶前1小時)進行。媽媽將床麵鋪得平坦、舒適(注意選擇硬床,如果沒有,可以在幹淨的地板上鋪上被子進行)。接下來,將寶寶的雙臂屈曲於胸前方並俯臥在床上,將寶寶的頭轉至正中,媽媽手拿色彩鮮豔有響聲的玩具在嬰兒前麵逗引,“寶寶,漂亮的玩具在這裏”並使其努力抬頭。
寶寶的運動發育是連續性的,在寶寶能夠俯臥抬頭45度後,寶寶頸部和雙臂肌肉的力量也在增強,慢慢就可以高高地將頭抬起,逐漸達到與床麵接近90度角的程度。等寶寶的頭部穩定並能自如地向兩側張望時,就可以將玩具在寶寶的眼前慢慢移動,先移到右邊,再慢慢地移到左邊,讓寶寶的頭隨著移動的玩具轉。這個方法不僅鍛煉了寶寶俯臥抬頭的持久力,而且也鍛煉了寶寶頸部轉動的靈活性。
俯臥抬頭訓練的時間,可以根據寶寶的能力靈活安排。每次訓練時間在30秒鍾左右,每天練習3~4次,每次俯臥時間不宜超過2分鍾。以後可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逐步增加訓練時間和次數。
小提示:在正式進行俯臥抬頭訓練前,可以經常地讓寶寶進行俯臥。一般在出生後第2個月,寶寶俯臥時可能會稍稍抬起頭和前胸,但時間很短。到了第3個月末時,寶寶的頭和前胸已經基本抬得很穩,並且能堅持幾分鍾。俯臥練習不僅能鍛煉頸肌、胸背部肌肉,還可以增大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呼吸道疾病的預防,並能擴大寶寶的視線範圍,讓寶寶從不同角度觀察新的事物,有利於智力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