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智力與動作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身體動作雖然不是判斷嬰幼兒智力發展的主要標誌,卻與智力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大運動的發展是在腦和神經中樞、神經、肌肉控製下進行的,在嬰幼兒期,動作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標誌著心理發展的水平,動作發展同時也能促進寶寶心理的發展。
動作是個體早期的外顯智力
肢體動作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個體進行實踐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嬰幼兒期,由於寶寶的能力有限,個體的動作相對較少,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寶寶需要用較多的時間去學習各種動作,並不斷完善動作,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動作的習得需要智力的配合,動作和智力發展互相依附、共同進步。
從出生到周歲,寶寶的大運動發展遵循著這樣的規律:2月抬頭,4月翻身,6月會坐,7月會滾,8月會爬,周歲會走。一般來說,智力正常的寶寶,身體動作的發展時間範圍也應當是正常的。如果寶寶的身體動作比同齡寶寶出現得晚,而且晚得比較多,如晚4到5個月以上,這可能意味著寶寶有智力落後的危險。許多最終被診斷為智力低下的寶寶最早表現出的症狀就是運動障礙。
從某種程度來說,動作就是個體早期的外顯智力,依據動作能力的發展情況就大致能夠判斷出寶寶的智力發育狀況是否正常了。
運動能力是智能發展的基礎
嬰幼兒由於動作的發展,逐漸從對周遭事物無能為力的狀態,發展到能準確做出各種動作,再通過自己的行走和手部的動作主動地參與環境,與身邊的人、事、物產生初步的關係,並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本領,擴大認知範圍。在這個過程中,運動為智力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的基礎。
從某種程度上說,肢體動作正是寶寶的認知、語言等其他能力發展的“先驅”。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精神科專家黑丸正太郎將動作對智力的促進作用形象地表述為3個階段:3個月的抬頭動作讓寶寶從“平麵世界”進入了“立體世界”;當寶寶7個月以後開始爬行時,能隨心所欲地探索外界、與人交往、認識更多的事物,並增進學習語言的興趣;12個月時學會的行走則讓他進一步走近並征服這個立體世界。由於嬰幼兒的認識範圍隨著肢體動作的進步而不斷擴大,與人交往機會也不斷增多,從而促進了語言能力的迅速發展,也為智力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運動是人體最重要也是最原始的感知覺,是其他感知覺的基礎,是人認知世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前提。通過用手抓弄和敲打玩具,寶寶不但能得到視覺刺激,還能得到觸覺、聽覺方麵的刺激,這些感覺逐漸增多並相互聯係,就會從無意識的感覺發展為有意識的知覺。獨立行走還使寶寶認識了物體與物體之間以及自己與物體之間的距離,這種空間感為他的抽象思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真實、直接的感知運動也是思維活動進行的前提,寶寶在此基礎上才進一步獲得對事物的全麵認識。
運動促進大腦和心理的發展
嬰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是以腦的形態和功能為基礎的,反過來,各種肢體動作的發展也能夠起到促進大腦發育完善的作用。
以爬行動作為例,爬行會使嬰兒的心理與大腦產生巨大的變化。在爬行的過程中,由於空間位置發生了變化,寶寶能主動接觸周圍較多的事物,這不僅促進了他的感知覺的發展,也增強了腦、眼、耳、手、腳之間的協調能力。實驗研究還表明:沒有爬過或爬行過程極短的嬰兒,其語言能力比爬行過程長的嬰兒差。由此可見,爬行在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過程中舉足輕重。同樣,其他的大運動能力,如走、跑、跳、投擲等也能讓寶寶獲得豐富的感官信息,為寶寶大腦的發育與成熟提供材料,而大腦運動功能區的不斷激活,也有利於其他功能區的發展。
前庭覺是大腦功能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大腦在運行過程中,感覺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需要經過前庭係統的整理與統合,前庭也幾乎包括了所有和語言發展相關的器官,前庭覺還是促進大腦功能分化的關鍵因素。可以說,前庭覺與嬰幼兒成長和學習發展息息相關。而促進前庭覺發展最好的方法是加強寶寶的大運動訓練,在家庭中,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帶寶寶蕩秋千、跑步、走線、沿台階走等來促進前庭功能的完善。
眾所周知,運動還能提供大腦必需的氧和思維活動不可缺少的血糖,這對處於成長期的寶寶來說尤其重要。在寶寶大腦與身體全速成長的時期,爸爸媽媽要對寶寶進行合理的運動訓練,幫助寶寶大腦和小腦功能的發育,從而帶動寶寶的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