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動作發展呈現這樣的規律,即先會抬頭,然後會坐,會扶物站立、移步,再獨走,這些動作的出現通常與月齡密切相關。如果嬰幼兒的運動能力達標的時間比正常同齡兒童晚4~5個月,則預示著寶寶可能存在運動發育遲緩的問題。
兒童運動發育遲緩常見於嬰兒期,比如3個月了頭不能豎起來,6個月了仍不能翻身,不會用手抓東西。此時期的單純運動發育遲緩經過及時的診治和康複訓練,預後可以是正常的,但如果是腦癱、智力低下等疾病導致的運動發育遲緩則很難從根本上改善其運動能力。嬰兒期出現明顯的運動異常,如四肢僵硬、某個肢體不會動或到了幼兒期運動發育遲緩仍無明顯改善,可能會存在終生運動異常。
疾病造成的動作發育落後
先天性的腦發育不全、肌肉疾病、脊髓疾病、周圍神經疾病等都會影響到嬰幼兒的動作發育。如果寶寶在滿3個月時雙手手指不能鬆開取物;滿4個月時尚不能俯臥抬頭;滿8個月時尚不能獨坐,在排除了平時缺乏訓練因素之後,要考慮疾病因素。以下5種寶寶的運動發育異常表現可作為判斷寶寶患有疾病的重要依據:
1.身體發軟可能是肌肉疾病。
正常的寶寶出生後在仰臥時四肢應該是屈曲的,而患有先天性肌肉疾病、先天性重症肌無力等症的寶寶,出生後卻表現為四肢鬆軟,好像“平癱”在床上。患病的寶寶不僅肢體活動少、活動幅度小,他學會抬頭的時間也明顯過晚。
2.踢蹬動作明顯少要考慮腦癱。
一般來說,寶寶在出生後常常會做踢蹬動作,並且兩腿交替進行,而腦癱患兒在3~4個月時踢蹬動作明顯少於正常寶寶,而且很少出現交替動作。患病的寶寶的上肢常常因肌張力突然增高而往後伸直,也不會伸手向前取物,寶寶會坐、會走的時間明顯落後於同齡寶寶。良性先天性肌遲緩症患兒雖然會坐的時間不延遲,但會走的時間卻相當晚。
3.行走時步態異常可能是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雖然不會使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延緩,但他在行走時會表現出異常的步態,走起路來會左右搖擺。
4.兩側運動不對稱顯示肢體有問題。
身體兩側運動明顯不對稱,常常提示寶寶的運動功能異常。正常的寶寶在6個月時,如果用一塊深色手帕蒙住他的臉,他會用手抓掉手帕,當壓住一側上肢時,也會用另一隻手去抓。分別按住寶寶的兩側上肢,如果有一側總是不能將手帕抓掉,提示這一側上肢有癱瘓的可能。分別撓寶寶的兩側腳心,如果一側總是活動度小或不活動,則表示該側下肢有癱瘓的可能。
5.不會準確抓握眼前的玩具要警惕智力障礙。
一般4~5個月的寶寶已經會用手抓玩具,7個月時還會將玩具從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如果寶寶一直不會準確抓握眼前的玩具,提示可能有運動障礙,但也可能與智力發育落後及視覺障礙有關。
對於出生6個月以內的寶寶,不論出現以上哪一種問題,都應引起爸爸媽媽足夠的重視,需盡快到醫院就診,請有經驗的兒科醫師診斷,並盡早接受兒童康複醫師的訓練指導。
營養不良影響大腦與肌肉發育
營養攝入是否充足會直接影響嬰幼兒大腦與肌肉的發育。輕度的營養不良會讓寶寶看起來偏瘦,肌肉不發達,運動能力較弱;嚴重的營養不良會直接影響腦和肌肉的發育,造成肌肉無力導致動作發育遲緩。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攝入不足,即營養供給不足,如飲食結構不合理、偏食、喂養過程中零食、飲料占據了正餐的地位等;二是消化不良,如寶寶常發生生理性腹瀉,或因過敏等因素影響食物正常的消化吸收;三是吸收不良,寶寶雖然吃進了足夠的食物,但在營養吸收上有障礙;四是消耗過大,如寶寶平時吃得少、睡眠少,但活動量大,營養吸收趕不上消耗的速度。
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應及時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的給寶寶製定加強營養的若幹計劃。寶貝1周歲之前應以母乳或奶粉為主要食物,要保證奶量充足並及時合理的添加輔食。斷奶之後也要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尤其在餐前1~2小時不吃糖果或喝飲料,保持較好的食欲。寶寶食欲好並且膳食平衡才能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成分。
缺乏訓練造成動作發育延遲
動作的發育與平時的訓練也有很大關係。嬰幼兒期爸爸媽媽對寶寶的過度保護和限製容易使他缺少自主活動,大小動作能力都會出現因平時訓練不足而發育遲緩的現象。比如整天把寶寶抱在手中,他能夠自己抬頭、翻身的時間就會錯後。
此外,家庭訓練固然重要,但也要遵循寶寶的發育進程有序進行,過分或超前的訓練都可能造成骨骼的畸形。例如坐得太早會造成脊柱後突,站立太早會出現“O”型或“X”型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