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模仿大人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雖然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能用簡單的單詞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了,所發出的“音”開始有一定的具體意義了。而作為父母,應該在這個階段增加寶寶與生人接觸的機會,克服怕生現象,提高寶寶與人交流的主動意願。同時,為了更好的激發寶寶的語言能力,可以多給寶寶看畫冊、講故事,豐富寶寶的認知和詞彙。隨著月齡的增加,寶寶變得越來越有自主意識,對寶寶進行語言能力訓練也需要爸爸媽媽更加有耐心。
理解是說的前提(7~8個月)
訓練八:和寶寶一起看早教卡
訓練目的:這個階段的寶寶已有了初步的語言理解能力,給寶寶看看印有水果、小動物及生活用具的早教卡有助於培養小家夥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方法:如果寶寶已經認識了小狗,媽媽可以找到印有小狗圖案的早教卡,一邊用手指著小狗一邊說:“寶寶看,這是什麼呀?它是一隻小狗,對不對?小狗,寶寶學學,狗……”寶寶的眼睛會注視著圖片並用小嘴嚐試著做出“狗”字發音的口型,但是可能還不能發出正確的音。媽媽講完後,可以對寶寶提問:“小狗在哪裏?”讓寶寶自己用手指圖中的小狗作答。如果寶寶正確地指到小狗的位置,媽媽就要及時表揚寶寶,可以說“哇,寶寶好棒”或者親親寶寶的臉蛋作為表揚。
小提示:這個月齡階段的寶寶喜歡把拿到手的任何東西放到嘴裏嚐一嚐,這是他認識事物的特殊方式,因此,媽媽在選購早教卡時應注意選擇覆膜的、紙質較好的卡,防止寶寶撕扯、啃咬。
訓練九:鼓勵寶寶用身體表達語言
訓練目的:從出生第7個月起,寶寶就會用肢體語言跟父母交流了,高興時揮舞小手、眯起眼睛,生氣時亂踢亂打、撇著小嘴,這些都是寶寶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爸爸媽媽“說話”。
方法:7個月的寶寶經過一定的訓練就能掌握簡單的有具體意義的肢體語言,比如,爸爸上班出門時,媽媽握著寶寶的小手,一邊教他揮手一邊說“跟爸爸再見,再——見”;在外邊玩夠了要回家時,媽媽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教寶寶揮手跟小朋友“說”再見,慢慢的寶寶就能準確掌握和使用表示“再見”的肢體語言了。
小提示:肢體語言是寶寶會說話之前與人交流的一種特殊方式,訓練寶寶掌握更多的肢體語言是為將來寶寶用話語跟人溝通交流打下基礎。
訓練十:懂得什麼是“不”
訓練目的:讓寶寶明白某些常用字的具體含義,同時初步規範寶寶的行為。
方法:7~8個月的寶寶活動能力增強,這時教會寶寶理解“不”的含義顯得十分重要。要讓寶寶懂得“不”,大人的表情和動作都需要做到位。例如剛端出一碗熱粥,爸爸邊搖手邊說“好燙啊,不要動”,但是寶寶不明白,仍會伸手去摸,這時媽媽可以拉著寶寶的手,讓他的食指輕輕摸一下碗,寶寶會感覺到燙,再拿著他的手去摸碗時,他就會把手縮回去,甚至以後再聽別人說“燙”時,寶寶也不會再伸手了。經常做類似的相關訓練,寶寶就會逐漸明白“不”的含義了。到那時,如果寶寶拿著玩具小球準備放入口中,媽媽說“不”,寶寶會停下來觀察一下父母的表情,稍作等候。此時,媽媽若是保持嚴肅的麵部表情,寶寶就能理解媽媽的意思;但若是媽媽不忍心看寶寶緊張的表情而變為微笑,那麼寶寶會誤認為父母在同他玩,就會調皮地再放入口中,並且,不能很好的理解媽媽說“不”的意思了。
小提示:對寶寶說“不”時,語氣要溫和,以免過於嚴厲而嚇到了寶寶。
讓人激動的第一聲“爸爸/媽媽”(9~10個月)訓練十一:教寶寶稱呼父母
訓練目的:讓寶寶由無意識的發音發展成有意識的呼喚爸爸媽媽。
方法:爸爸下班回來,一整天沒有見到爸爸的寶寶會顯得異常興奮,這時候媽媽要抓住時機跟寶寶說:“看,爸爸回來了!寶寶想爸爸嗎?快叫爸爸,爸——爸……”經過幾天的訓練,寶寶再看到爸爸下班回來時就會主動叫“爸爸”了,但是發音可能還不是很準確,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就可以了。教會寶寶有意識的叫“媽媽”與上述方法大同小異。媽媽在做飯時,寶寶想要媽媽抱抱,會一直朝廚房的方向伸手並“哼哼”,這時爸爸就可以抱著寶寶來到廚房門口,對寶寶說:“看,媽媽在做飯。快叫’媽媽‘,媽——媽……”當寶寶發出含糊不清的“媽媽”聲時,媽媽就轉頭給寶寶一個燦爛的微笑,寶寶就會心花怒放了。
小提示:聽見寶寶有意識地叫自己,爸爸媽媽當然高興極了,但是年輕父母都會發現一段時間之後寶寶突然不叫爸爸、媽媽了。不必著急,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爸爸媽媽堅持經常同寶寶講話,要求寶寶喊爸爸、媽媽,一段時間後,寶寶又會開口稱呼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