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寶寶能說的詞彙比以前增多了不少,有時還會冒出一兩個短句,著實能讓父母高興一番。13~18個月是寶寶語言能力發展的高峰期,而寶寶也已經認識了生活環境中的許多物品並且會含糊的說出它們的名字,這時父母應注意使用普通話跟寶寶說話並且集中精力訓練寶寶的發音。此外,許多寶寶在父母的協助下具備初級的“閱讀”畫冊的能力了,因此父母還可以多給寶寶看圖畫書並不厭其煩的給寶寶講解,教寶寶學會更多以前不認識的物品的名字。
與簡單句親密的接觸(13~14個月)
訓練十七:簡單句的訓練
訓練目的:教寶寶學習一些常用的簡單句子。
方法:這個時期寶寶的語言特點是:以音代詞、以詞代句、一詞多意、重疊發音並伴有動作和表情。如當寶寶說“媽媽”一詞時,往往是代表一句話,可能是“要媽媽抱”,也可能是“媽媽不要走”,還可能是“媽媽給我玩具”等。此外,有些詞的發音太難或寶寶還沒有掌握,他常常會以音代詞或重疊發音。如以“喵喵”代表貓、“汪汪”代表狗、“吃吃”代表吃飯等。因此,父母可以多用一些簡短明了的語句同寶寶交流,如“寶寶笑”、“吃餅幹”、“媽媽坐”、“出去玩”、“爸爸關門”、“寶寶乖”、“媽媽講故事”、“寶寶穿衣”、“爸爸推車”等,這些句子字數少但意思明確,經常對寶寶說,他就會嚐試著模仿。
另外,父母也可以有意設置一些情景引導寶寶表達出來,如和寶寶一起做遊戲時,大家開心地笑起來,這時爸爸可以問寶寶:“媽媽怎麼了?”引導寶寶說出“媽媽笑”;又比如,爸爸做一個推車的實景,問寶寶:“爸爸幹什麼?”引導他說出“爸爸推車”等簡單句。
小提示:句式的學習對寶寶來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聽和說的經驗,經過反複練習逐一掌握。與生活情節相關的語句更易於讓寶寶理解和模仿,因此,爸爸媽媽應該在照顧寶寶生活起居的同時隨時隨地的教寶寶各種句式的用法和用途。
訓練十八:教寶寶說出事物的名稱
訓練目的: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
方法:在生活中教會寶寶說出他熟悉事物的名稱,是寶寶學習說話的基礎,能說出的事物名稱越多越好。如,父母帶著寶寶出門,在寶寶能說出“汽車”、“球”等名稱以後,可指著這些物體問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教寶寶從會用“汽車”、“球”的單詞來稱呼具體事物逐步轉為用“這是汽車”、“那是球”的短句形式來回答。
小提示:寶寶對自己曾經親眼看到過的事物更感興趣,在家時可以為寶寶找出印有街上看到的事物的早教卡片,教寶寶認識它們並學會說它們的名字。
訓練十九:兒歌和古詩的簡單訓練
訓練目的:教寶寶熟悉簡短的兒歌和古詩。
方法: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和媽媽一起背簡短的兒歌和古詩,剛開始往往是大人背誦前麵的內容,寶寶附和著說最後一個或幾個字,如媽媽說“床前明月……”寶寶馬上接著說“光”,媽媽又接著說“疑是地上……”寶寶又馬上接著說“霜”;漸漸地,媽媽隻說前麵的兩個字,寶寶就跟著說後麵的三個字了;再以後,寶寶自己就會背出整首的詩。
小提示:教寶寶熟悉簡單的兒歌和古詩,是訓練寶寶口語能力和記憶能力的有效方法。
故事和兒歌是最好的語言老師(15~16個月)
訓練二十:在故事中提問
訓練目的:引導寶寶回答問題。
方法:爸爸拿著寶寶的漫畫書,一邊讀故事一邊對寶寶提出問題。還沒有學會用語言來準確回答問題的小家夥可能還是會用手勢表示,比如爸爸問:“寶寶,小鳥哪去了?”寶寶會用手做一個“飛”的動作表示小鳥飛走了,這時爸爸就要抓住機會,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告訴寶寶:“小鳥飛了,飛回家了,對不對?”在這樣的語境下,寶寶能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義,也就更願意開口說話。
小提示:父母提的問題要簡單,也不必要求寶寶的回答完整。
訓練二十一:講講以前的故事
訓練目的:讓寶寶說出簡單的小句子。
方法:寶寶已經1歲多了,父母可以拿出以前的照片來跟寶寶聊天。比如,媽媽拿起寶寶以前的照片(去動物園遊玩、在理發店理發、在床上翻跟鬥等特定時間的照片)給寶寶看,跟寶寶一起回憶以前有趣的事。寶寶認識自己的形象,也知道了一些動詞,就能把名字和動詞連起來組成小句子說出來,比如“寶寶走”、“寶寶爬”等。
小提示:給寶寶講講小時候的故事,能讓寶寶和父母的關係更加親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