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多的寶寶能根據外部特征辨認一些常見的物體,並能通過聲音辨別出不同的家庭成員,也能從一堆大小、形狀相同而顏色不同的木塊中準確地挑出大人指定顏色的木塊。這段時期,父母要引導寶寶多看、多聽、多嗅、多摸,促進其認知能力的全麵發展。
寶寶已經具有一定認知能力(13~14個月)
訓練十八:比一比哪邊更多
訓練目的:讓寶寶明白數目是有多少之分的。
方法:爸爸將4顆糖果分成數目不同的兩部分,一邊3顆,一邊1顆,問寶寶看他是否知道哪一邊多。一般情況下,寶寶很快就會看出結果,並指著多的一堆說“多”。然後,爸爸從多的一邊中拿掉1顆,再問寶寶哪一邊多,寶寶會指著2顆的一邊說“多”。如果爸爸把拿走的那1顆放到隻有1顆的那一邊,這時再問寶寶,寶寶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那麼,爸爸可以對寶寶說“一樣多”,也許寶寶一時不能理解,沒關係,耐心的訓練寶寶一段時間就好了。
小提示:對於“一樣多”的含義,如果寶寶要追問的話,父母可采用本章的訓練二十五來讓寶寶明白。
訓練十九:稱呼陌生人
訓練目的:教寶寶正確稱呼陌生的客人。
方法:家裏來了客人,媽媽可以抱著寶寶說“快叫叔叔”,許多時候,寶寶會眨巴著眼叫“叔叔好”,這是正確的叫法,可有些時候寶寶不是這樣。如果有比媽媽年紀大的女性第一次來家做客,寶寶可能會說“奶奶好”,那麼,媽媽需要馬上糾正他並教他說“叫阿姨好”,同時還要告訴寶寶隻有對年老的女性才能叫奶奶。
此外,父母還要讓寶寶明白對比他大的男孩要叫哥哥,比他大的女孩要叫姐姐。其實,寶寶學會了稱呼生人,並能區分年齡大小,就表示寶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交際認知能力。
小提示:寶寶即使叫錯了,爸爸媽媽也一定不能生氣,而是要用溫和的語氣糾正他的錯誤並鼓勵他,否則寶寶以後再也不敢開口稱呼陌生人了。
擴大寶寶的認知範圍(15~16個月)
訓練二十:教寶寶認識一些簡單的天體
訓練目的:讓寶寶知道天體的存在和它們的名字。
方法:在白天的戶外活動中,父母可以指著太陽對寶寶說:“這是太陽,有太陽時我們就會感到溫暖。”晚上,父母也可以帶著寶寶出去散步,一邊走一邊給寶寶介紹月亮和星星,讓寶寶認識它們。回到家後,父母還可以用太陽、月亮、星星的圖片讓寶寶辨認。
小提示:寶寶在認識天體的同時,也初步形成了白天和夜晚的概念,他會意識到隻有在白天,太陽才會出來,也隻有在天黑的晚上才能看見月亮和星星。
訓練二十一: 認識更多的動物
訓練目的:讓寶寶找出動物的特點並認識更多的動物。
方法:寶寶很喜歡動物,動物千奇百怪的造型引起了寶寶的濃厚興趣。因此,許多寶寶知道了兔子有著一雙長耳朵,大象有一隻長鼻子等等。父母還可以引導寶寶通過圖形卡片尋找其他動物的特點,如河馬有一張大嘴,烏龜有一個硬殼,老鷹有一對利爪,牛有兩隻角等。
小提示:在讓寶寶找動物的特點的同時,還能讓他學會許多生詞,如尾巴、爪子等。
訓練二十二:神奇的眼鏡
訓練目的:讓寶寶認識眼鏡、放大鏡等常見物品。
方法:寶寶看到爺爺每次看報紙、看電視時都要戴著一件透明的亮閃閃的東西,因此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這是什麼啊?於是,爺爺不在旁邊的時候,寶寶就會打開爺爺的眼鏡盒,學著爺爺的動作把眼鏡戴上。父母如果發現了,不要立刻責罵寶寶,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提醒寶寶:“這是爺爺的眼鏡,要放回去才行。”一般情況下,寶寶會聽話地放回去,但是心裏仍會惦記著,很可能趁大人不在的時候再去拿。因此,父母別忘記了提醒寶寶:“眼鏡是很脆弱的,千萬不能摔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