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認知能力的強化訓練(1 / 2)

這段時期,隨著寶寶各種能力如語言能力、運動能力的加強,認知能力將會突飛猛進的發展,此時是提升寶寶認知能力的關鍵期,父母要做的是對寶寶進行耐心的引導,用各種有趣、有意義的訓練來幫助寶寶認知並理解更多的事物。

讓寶寶初步認識幾何空間(19~21個月)

訓練二十八:認識半圓形和長方形

訓練目的:教寶寶認識更多的幾何圖形。

方法:媽媽可以拿一個圓形燒餅作為教具,將它一分為二,並把其中的一半交給寶寶,讓寶寶知道圓形的一半就是半圓形。然後,媽媽再把另一半也交給寶寶,寶寶會明白原來兩個一樣大的半圓形就可以拚成圓形。

對於長方形的認識,可以采用下麵的訓練方法。媽媽先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問寶寶:“這是什麼形狀呀?”一般情況下,寶寶會說出這是正方形。然後,媽媽將紙片對折,問寶寶這又是什麼形狀,如果寶寶回答不出,媽媽就告訴寶寶這是長方形,並且將紙交給寶寶,看寶寶能不能把正方形變回來。

小提示:在媽媽分燒餅時,如果爸爸、媽媽、寶寶都在家,那麼就要將圓形的燒餅一分為三,寶寶會發現分到自己手中的燒餅形狀又不一樣了。

訓練二十九:畫手印

訓練目的:加深寶寶對“左”、“右”的認識。

方法:給寶寶一隻鉛筆,讓他在白紙上畫出2~3個自己左手的手印圖。然後,爸爸把這些手印圖剪出來,問寶寶:“這是哪隻手的啊?”寶寶一般會回答:“左手啊。”於是,爸爸拿起一隻手印圖放在寶寶的右手上,寶寶發現竟然也能重合,這時爸爸問寶寶:“這個左手的手印圖怎麼和右手一樣呢?”這時,寶寶一定會為想找出答案而著急,那麼爸爸可以用鉛筆在其中一隻手印圖的手心畫上幾條掌紋,表示這是手心,在另一張手印圖上畫上指甲,表示這是手背。這時,寶寶會發現,這的確是左手的手印,這樣寶寶也就明白了光靠一個空白的手印是不能確定左右手的。

小提示:本遊戲適合2歲以下的寶寶做。

培養寶寶的方向感和空間感(22~24個月)

訓練三十:對排隊的寶寶提問

訓練目的:培養寶寶的方位感。

方法:媽媽先將玩具熊、寶寶、布娃娃按順序排成一行,然後問寶寶“你的前麵是什麼呀”,“馬兒的前麵是什麼呀”。如果寶寶回答正確,就可接著問寶寶“誰在狗熊的後麵呀”“寶寶的後麵是誰呀”,如果寶寶全部回答正確,就讓寶寶向左轉身,讓寶寶看不見玩具,再問寶寶剛才同樣的問題。如果寶寶回答不出來,就可以讓他回頭看看,媽媽要觀察寶寶在答題的過程中一共回頭了幾次。

小提示:過幾天再次訓練時,將寶寶回頭的次數和上次的記錄做比較,看寶寶是否有進步。

訓練三十一:讓寶寶變成回家的小向導

訓練目標:讓寶寶形成對周圍環境的敏感並培養其方向感和記憶力。

方法:媽媽帶著寶寶出門購物,出了小區先向右轉,過了馬路後進入一條胡同,從胡同出來,再向左轉就能到目的地——某大型超市了。給貪吃的寶寶買了一大堆好吃的並走出超市後,媽媽不妨考考寶寶:“我們要回家,該向那邊轉呢?”寶寶伸出右手,表示要向右轉鑽進胡同。走出胡同後,繼續問寶寶同樣的問題,寶寶伸出左手,表示向左轉就能到家。如果寶寶能做到這樣,就表示他的方向感良好。

小提示:方向感的培養很重要,萬一寶寶不小心走丟了,這對幫助他自己找到回家的路很有用。

訓練三十二:認識一些空間方位

訓練目的:讓寶寶明白什麼是內、外、上、下,培養他的空間感。

方法:爸爸拿出一個漂亮的盒子,裏麵裝著寶寶喜歡的玩具。爸爸先打開盒子,讓寶寶看看有什麼。接著,爸爸把裏麵的玩具拿出來並蓋上盒子,再把玩具放在盒子上方,然後把玩具放在盒子的下方,最後,再讓寶寶把玩具放進盒子裏,做動作的同時要對寶寶講解什麼是內、外、上、下。這一過程讓寶寶大致明白了內、外、上、下的含義。幾次示範之後,爸爸就可以要求寶寶把玩具分別放在盒子的內、外、上、下,看寶寶能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