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發展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的約束中逐漸了解並遵守社會規範、學習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構建自己的價值體係、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從而使自己更加適應社會生活的心理發展過程。0~3歲是一生中人的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社會性發展的成果是寶寶未來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寶寶未來人格發展的方向和水平。
0~3歲嬰兒的社會性不僅僅是指寶寶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它的內容還包括自我意識與控製、親社會行為和生活適應性這三個方麵。它們既各成一體,又互有聯係,隻有四管齊下,才能讓寶寶在以後的生活與社會實踐中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
一、自我意識與控製
嬰幼兒的自我意識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它有以下幾個階段性表現:了解自己的動作與動作結果之間的關係;了解自己的身體感覺、知道身體器官名稱及自己名字;明白哪些東西屬於自己並表達自己的欲望;能用“我”表示自己並能夠評價自己的行為。自我控製在嬰幼兒出生後第二年就已經出現,它表現在自我欲求方麵,寶寶能夠接受延遲滿足欲望的時間並能聽從大人的命令,也會主動控製與表達欲望。自我控製能力良好的嬰兒,其社會化進程將更為順利。
二、社會交往能力
社會性行為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嬰幼兒初步的社會交往能力(也被稱為人際交往智能)。社會交往能力包括三方麵內容:首先是理解與交流的能力,表現為寶寶對語言與動作的理解與表達,這是寶寶與他人及社會進行溝通的基礎;其次是向他人學習的能力,最初表現為寶寶的模仿能力,然後是合作的能力,它能通過寶寶與他人協作遊戲等活動來進行培養。
嬰兒期的社會交往主要在寶寶與父母或其他有關係密切的成人之間發生,而與同伴的交往則在1歲左右出現。在親子互動中,嬰幼兒學到了大量的社會行為規範,形成許多良好的社會行為,如與人分享、合作;關心、幫助他人;尊敬長輩;講禮貌等等。同時,通過大人的激勵,寶寶學會了參與交際、主動交際、解決交際中的衝突等,從而掌握了最基本的社交技能。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寶寶能夠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社交行為,逐步豐富自己的社交策略。通過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朋友之間的社會交往,寶寶才掌握了最基礎的社交能力。
三、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的合作、分享、幫助和安慰等有利於社會和諧的行為。0~3歲的寶寶的親社會行為發展表現為:原意與他人親近;能夠與人分享;會主動關心他人;能夠理解他人內在情感並經常模仿成人的社會情緒和行為。
四、生活適應能力
0~3歲嬰幼兒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將為他們最終適應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打下堅實的基礎。生活適應能力是指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進食、穿衣、梳洗以及大小便等等,它是嬰幼兒生存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社會性發展是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體格發展”、“認知發展”共同構成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三個主要方麵。嬰幼兒階段的社會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增加嬰幼兒的人際互動機會與進行日常的遊戲訓練來培養寶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並提高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