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萌芽
一、情感與自我意識的發展特征
7~9個月
7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用麵部表情、眼神、聲音和肢體動作來對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做出反應,也就是說,寶寶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了。半歲以後的寶寶開始出現認生的情況,並對很多東西表現出恐懼、氣憤的情緒,並開始通過進入或回避某種特定情境來控製情緒和情感。這個時期的寶寶有更為複雜的情緒,高興時會笑,不稱心時會發脾氣,父母離開時會害怕、遇到沒見過的玩具會十分好奇……如果強行拿走他抓住的新玩具寶寶會哭鬧,這說明寶寶的自我意識也開始萌芽了。
10~12個月
出生10個月之後的寶寶還會繼續表現出高興、幸福、不適、生氣和難過等多種情緒。例如,當寶寶的某個“破壞計劃”受阻或受挫時他會表現出氣憤、委屈的情緒,而當成功完成一項任務時就會滿臉笑容的拍拍手以示開心。寶寶開始懂得遵從媽媽的部分要求,同時也會十分抵觸媽媽隨意打斷他的遊戲。這個時期寶寶還會有令人欣慰的表現——寶寶會關心他人了,比如把吃的東西塞進媽媽嘴裏、抱起布娃娃做媽媽哄寶寶睡覺的姿勢等等。
二、訓練方法
6~7個月之後,嬰兒白天醒著的時間越來越多,大人可以多花點時間陪伴寶寶,與寶寶同玩、同樂、同遊戲,如一起念兒歌、做親子遊戲等。對於寶寶表現出的不安、煩躁、高興等情緒爸爸媽媽要及時回應,用語言及肢體動作鼓勵或安慰寶寶。積極的回應是對寶寶最好的鼓勵,輕柔的話語、溫暖的懷抱都會使寶寶感到安全和愉快,良好的情緒可以促進大腦神經中樞的發育,從而培養寶寶積極健康的心態,同時也有利於在親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
由於正處於與撫育者的特殊情感聯結階段,父母應注意不要在有陌生人在的時候突然離開寶寶,也不能對寶寶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
訓練九:同布娃娃玩藏貓貓
訓練目的:培養寶寶良好的情緒,鍛煉寶寶獨自玩耍的能力。
方法:寶寶都喜歡同大人玩藏貓貓的遊戲,慢慢地媽媽可以引導寶寶自己同布娃娃玩藏貓貓的遊戲。媽媽在寶寶玩布娃娃時突然用手帕把娃娃蓋住,問寶寶:“娃娃哪去了呢?”過一會再把手帕掀開告訴寶寶布娃娃藏在手絹下麵了。這樣的遊戲玩過幾次之後,媽媽就可以給寶寶準備好布娃娃和手帕,然後悄悄走到寶寶身後看寶寶自己玩耍。寶寶會試著拿手帕蓋住布娃娃,然後自己拉開,並高興的笑起來。
小提示:媽媽看到寶寶能自己玩,應當親親他以表示鼓勵。
訓練十:變臉遊戲
訓練目的:增加寶寶對麵部表情的感知經驗,強化寶寶的情緒感知能力。
方法:媽媽和寶寶一起用手絹擋住臉玩藏貓貓時,可以增加一些遊戲的趣味性:在寶寶用小手把大人臉上的手絹掀開的時候,媽媽可以做出比較誇張的喜怒哀樂等不同的表情,讓寶寶體會各種表情的意義。這個訓練也可以平時的生活中由爸爸媽媽結合具體的情境來做出不同的表情,或者在給寶寶講故事時,結合故事內容做出豐富、生動的麵部表情,這都可以豐富寶寶對各種情緒的直觀感覺認知。
小提示:遊戲中隻要常與寶寶進行情感互動就行,不需要單獨對某個表情進行特殊訓練。
訓練十一:認識五官
訓練目的:讓寶寶認識自己的麵部五官是建立寶寶自我意識的初步訓練。
方法:先讓寶寶來認識自己的鼻子。讓寶寶照鏡子,拉著寶寶的小手,用食指碰自己的鼻子,再碰大人的鼻子;寶寶逐漸會了解什麼是鼻子,每個人都有鼻子。以後當大人再問到鼻子時,寶寶就會用食指指自己或媽媽的鼻子了。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讓寶寶認識其他臉部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