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言行表達喜愛和厭惡
一、情感與自我意識的發展特征
19~24個月
寶寶會發自內心的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並能安慰心情不好的親人,對別的寶寶或大人也常會表現出同情心。寶寶也已經萌生出一些複雜的情感模式了,比如會表現出自豪或害羞的情緒;在對話或遊戲中,寶寶也能靈活的運用各種用來表達情感的詞彙,並能把麵部表情和簡單的情緒類型聯係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對自我的認識變得更加成熟,他在見到陌生人或者與父母短暫分離時不再像從前那樣不安、害怕,相反還會主動親近陌生的小朋友;寶寶變得更加自信,也很喜歡被表揚,討厭被批評,想做的事被大人製止時會發脾氣。寶寶已經能熟練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需求,即便他明白父母反對自己的某項要求,也仍會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這是寶寶進入行為執拗期的前奏。
二、訓練方法
寶寶的情感越來越複雜化,並且已經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情緒、情感表達方式。生活中父母要盡量多監督並幫助寶寶用正確的語言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當寶寶在某一方麵有強烈的實踐意願時,爸爸媽媽要表示支持並提供適當的幫助,隻有這樣寶寶的自我意識與獨立性才能進一步增強。
訓練二十五:與“小動物”親密接觸
訓練目的:讓寶寶通過把玩動物造型的毛絨玩具去認識、了解小動物,消除寶寶對真實動物的恐懼心理。
方法:為寶寶準備一個毛絨玩具,可以是小狗、小熊、小兔子等動物的造型,然後讓寶寶觸摸。雖然這些東西是沒有生命的,但有的寶寶仍會表現出恐懼的情緒,此時,大人要親自摸摸小動物給寶寶做示範,並鼓勵寶寶去摸,這樣可鍛煉寶寶的觸覺能力,也可以讓寶寶習慣“小動物”毛茸茸的感覺。寶寶怕動物的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因為怕動物身上的毛,也可能是有過被小動物驚嚇的經曆,平時多給寶寶講一些有關小動物的故事,可以讓寶寶慢慢地建立對小動物的好感。
小提示:寶寶對動物的恐懼很多時候是受大人的情緒影響的,比如:爸爸媽媽怕狗,寶寶也不敢靠近狗;或者大人在平時與他人聊天過程中傳遞給寶寶一些有關小動物的不好的信息,讓寶寶有了一些心理陰影。因此,爸爸媽媽應多和寶寶溝通,從寶寶的隻言片語中發現寶寶害怕小動物的真實原因,從而更早的幫助寶寶走出對動物恐懼。
訓練二十六:剝蛋殼
訓練目的: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同時也能夠鍛煉寶寶手部的精細動作。
方法:寶寶總是有自己用勺吃東西之類的獨立做些小事的願望,這時大人要盡量順從寶寶的願意。比如,在吃煮雞蛋時可以讓他嚐試自己剝蛋殼。媽媽將一個煮好的雞蛋放在寶寶手裏並問寶寶:“想吃雞蛋嗎?”寶寶點頭後,繼續引導寶寶:“雞蛋外麵硬硬的殼能吃嗎?”寶寶會搖搖頭表示不能。然後,大人把雞蛋放在桌沿上敲裂,用拇指和食指剝開一塊,讓寶寶看一看裏麵白白的蛋白,告訴寶寶要剝開殼才能看到軟軟的雞蛋。然後鼓勵寶寶自己來動手剝。開始的時候寶寶剝蛋殼的動作會顯得很吃力,媽媽可以先將雞蛋剝去一小圈,再讓寶寶自己剝。
小提示:寶寶剝起來會很慢,很小心,還可能會把雞蛋剝碎,大人要在旁邊耐心地觀察和引導,不時地糾正寶寶的動作,鼓勵寶寶剝下去,同時注意不要讓碎了的蛋殼劃傷寶寶的手指。
訓練二十七:選衣服
訓練目的:通過讓寶寶選擇衣服樣式、顏色,培養寶寶的自主意識和判斷力。讓寶寶明白穿衣服可以依據自己的愛好,並懂得在一些小事上自己做主。
方法:媽媽先根據天氣情況挑選好幾套衣服放在寶寶麵前,再讓寶寶自己選擇一套穿。寶寶可能會有些猶豫,覺得哪套都不錯,這時媽媽可以給寶寶講解每一套衣服的特點和用途。比如印有小動物團的T恤很可愛;選擇一件帽衫就可以不用單獨戴帽子了等等,引導寶寶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產生自己的想法,並為自己做決定。
小提示:天氣冷的時候要保證讓寶寶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對於外套裏的衣服,則可以讓寶寶自己隨意選擇。此外,給寶寶的自主權,可以一項一項地增加,逐漸增強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
訓練二十八:幫忙做家務
訓練目的:教寶寶做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擇菜、拿報紙、遞拖鞋等,培養寶寶愛勞動的好習慣;經常性地讓寶寶為大人做一些事,還可以讓寶寶體會到父母的辛勞。
方法:媽媽擇菜的時候,寶寶會很感興趣地走到跟前,想要模仿媽媽的動作親自動手。此時,媽媽可以問寶寶:“寶寶,你要來幫忙嗎?”然後,讓寶寶自己去取一個小凳子,大人邊告訴寶寶擇菜的動作要領邊給寶寶做示範。不管寶寶擇菜的動作是否規範,也不管寶寶的熱情能堅持多久,最後媽媽都要對他表示感謝,對寶寶說:“謝謝寶寶的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