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求是這個階段寶寶發展自理能力的主要任務。6個月內的寶寶進入了對進食能力的探索階段,寶寶通過掌握吸吮、吞咽、把瓶這些初步技能,保證了大腦與身體的飛速發展所需要的營養供給。此時,大人除了提供給寶寶充足的營養和細致的護理外,還需要及時訓練寶寶一些自主動作,以讓寶寶更好地適應生活。
最基本的原始反射(0~2個月)
訓練一:吸吮奶水
吸吮雖然是一項反射動作,對寶寶而言卻是一項必須掌握好的技能。吸吮反射與嘔吐、咬合等原始口腔反射動作會進一步發展出一些隨意控製的分化動作,進而影響寶寶日後吞咽、咀嚼與說話的能力的發展。此外,寶寶的吸吮能力發展不佳,會造成營養攝取受到限製,若由於原始口腔欲望無法滿足,還會給寶寶的情緒及行為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訓練目的:鍛煉寶寶的吸吮能力,使吸吮、吞咽與呼吸的動作更加協調,同時促進日後的語言學習。
方法:先觀察寶寶的吸吮能力,看他的雙唇是否能緊緊包覆奶嘴或乳頭、順利吸食奶水。平時給寶寶喂奶時,若寶寶開始吸吮,可試著把奶嘴或乳頭輕輕拉出一點,以誘使寶寶更用力地吸,鍛煉寶寶的吸吮能力。讓寶寶吸吮手指也是種鍛煉方法,媽媽可以輕輕扶住寶寶的手臂,幫他將大拇指放入口中,促使寶寶吸吮手指。如果感覺寶寶手臂有阻力,可以讓寶寶側臥或俯臥再試,如果寶寶抵抗反應很強烈,則停止這樣的嚐試。
有些寶寶由於口腔肌肉過於緊繃而拒絕吸吮,媽媽可在喂食前幫他按摩雙頰,讓肌肉放鬆後才予以喂食;如果寶寶嘴的包含力不夠,可在吸吮時用食指與中指輕壓其上下唇以包覆奶嘴或乳頭。
小提示:要注意喂奶時寶寶的頭部擺放姿勢是否正確,這也會影響吸吮動作的表現。
訓練二:識把
大小便是非條件性生理反射。新生兒的排泄次數多且無規律,但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大小便次數逐漸減少,量逐漸增加,家長在寶寶滿月前後就可以給他把大小便。盡早培養寶寶良好的大小便習慣,不僅能使寶寶的胃腸活動具有規律性,還可訓練寶寶膀胱儲存功能及括約肌收縮功能,同時也培養了寶寶與父母之間的默契。
訓練目的:讓寶寶早日“識把”,可刺激內髒感受器上升到大腦而支配排泄協作的通路,形成“識把”的條件反射,同時引導寶寶自己作出將要大小便的信號。
方法:媽媽要依據寶寶排泄的規律,有意識地定點把尿。1~3個月的小寶寶每天大便約為3次~4次,以後逐漸減少,到3個月末每天大便1~2次,而小便次數約為每天20次左右。多數寶寶在大便時會出現腹部鼓勁、臉發紅、發愣等現象,可以試著給寶寶把便。寶寶排尿次數多,媽媽可以在寶寶睡覺與進食前後、喝水之後給寶寶把尿。
對於把便姿勢來說,針對1~2個月的寶寶,媽媽可以將寶寶抱起,將頭靠置於肘窩裏,一隻手的前臂托住寶寶的身體,讓寶寶順勢一側依附在懷中,同時手掌五指分開托住寶寶的屁股,另一手則輕輕抓住寶寶的雙腳並提起分開。針對百天後的寶寶,爸爸媽媽可以將他置於懷中,雙手握住寶寶大腿並分開。
把便時媽媽可以用“嗯”聲來引導寶寶大便,用“噓”聲表示小便。通過聲音刺激加上熟悉的姿勢幫助寶寶形成排泄的條件反射。
小提示:給寶寶把便時,媽媽要挺胸坐正,不可壓迫嬰兒胸背而妨礙其呼吸;也不要頻繁地把尿,否則會造成嬰兒對把尿的反感或出現尿短、尿頻等現象;把便時,如果寶寶身體向後挺起表示沒有便意,要馬上將寶寶放下。
讓進食更自主(3~4個月)
訓練三 :伸手抓握奶瓶
寶寶4個月大就有探索的欲望了,開始想要抓東西,此時可以讓他練習雙手抓握奶瓶了。從寶寶學會伸手抓握奶瓶,到能夠自己用奶瓶喝奶,是寶寶正式邁向生活自理的第一步。一般來說,6個月的寶寶能抱穩裝有200ml牛奶的奶瓶。
訓練目的:伸手抓握奶瓶不僅能提高雙手協調能力,也可以培養寶寶注意力集中的好習慣。
方法:媽媽在給寶寶喂奶前先用著奶瓶吸引寶寶的注意,同時告訴寶寶要吃好吃的了。選擇顏色鮮豔或有可愛圖案的奶瓶會很容易引起寶寶的興趣。在寶寶喝奶的過程中,慢慢地拿起寶寶的手,讓他扶住奶瓶、感受奶瓶的溫度。暖暖的瓶身如果再套上有膠質的護手圈,會讓寶寶對觸摸奶瓶更感興趣。在寶寶願意把手固定在奶瓶上之後,媽媽可以漸漸地用手托住瓶底並視情況調整奶瓶角度。隨著寶寶提升雙手的握力,他對奶瓶的把控力也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