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普遍呈現出自理能力薄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依賴性強、生存能力弱、缺乏自信、經不起困難和挫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家長在日常教育中忽視了對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在針對嬰幼兒的家庭教育中,由於缺乏對於培養寶寶自理能力的意識,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隻注意到讓寶寶吃飽、穿暖及智力上的開發,對寶寶自理能力的發展和完善十分淡漠,無形之中就剝奪了寶寶鍛煉自己的機會。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往往疼愛寶寶之心過切,對寶寶的生活統統包辦,慢慢地寶寶的獨立願望會漸漸消失,形成對父母的依賴心理;也有的大人認為寶寶小,現在做到生活自理還太早,並認為自理能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長大以後寶寶就什麼都會做了,結果錯過了自理能力培養的黃金時段,造成寶寶在各項自理技能上發展滯後;此外,由於寶寶小肌肉發展不完善、手眼協調不夠,大人認為與其讓寶寶做不如自己來做,既省時又省事,因而在寶寶想動手時一味拒絕,這樣一來不僅妨礙了寶寶自身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事實上,在生命初期,生活對於寶寶來說是全新且陌生的,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種拓荒者的勇氣與自信,不是恐懼與畏縮。生活中很多事情對於寶寶來說都是重要無比的。學習剔魚刺、係鞋帶這樣簡單的事也需要寶寶利用自己的感知覺與智慧去探知世界。對於家長來說,首先要轉變態度,要尊重寶寶成長的需求。寶寶的潛力很大,而且嬰幼兒期正是自理能力啟蒙的關鍵期。
在生活中,家長還要為寶寶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是指創設一個寬鬆、愉快、有利於寶寶生長發育的氛圍。家長要尊重寶寶,信任他、鼓勵他,讓他大膽的去做事,不要怕他犯錯誤,要讓他不斷的從錯誤中獲得經驗。此外,還要引導寶寶在自理能力習得的過程中學會克服困難、開動腦筋,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物質環境方麵,要想讓寶寶自理,就得給他一些空間、時間以及一些物質支持,如獨立的小床、一個玩具櫃、吃飯的小餐具等等。日常的很多生活器具,都可以讓寶寶學會利用和使用,以不斷地提高他的自理能力。
自理訓練是建立在一定的認知、體能發展基礎上的,因而家長要根據寶寶的實際發育水平選擇恰當的時機,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家長還要充分尊重寶寶自己照顧自己的願望,尋找契機,引導寶寶動腦動手並學會簡單的生活自理項目。這才是自理訓練要達到的效果。
幼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 作為寶寶的第一位老師,家長正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