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智力(1 / 3)

一、智力的概念

(一)對智力的誤解

1.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主要有以下幾種回答:①智力就是聰明的程度;②智力就是看人的記性好不好;③智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④智力就是理解事物的能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些回答都不夠全麵。這是因為:“聰明”指耳聰目明,它隻反映人的感覺能力;“記性”,指人的記憶能力,一個人博聞強記,也隻能是記憶力好;“解決問題”,反映一個人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理解事物”,則是一個人的推理能力。

2.與“智商”相混淆

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智商是用來反映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比值。它體現了一個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等能力。

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

通俗地講,智商可以理解為智力,具體是指數字、空間、邏輯、詞彙、記憶等能力。這裏有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智商就像電腦的CPU,一個智商高的人在短時間內能夠處理許多複雜的事情。像酷睿、迅馳的CPU能兼容WindowsXP,而386、486隻能運轉DOS這樣的小型軟件一樣。

3.與“知識”相混淆

知識和智力不是對等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沒有絕對的互相依存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見到一些識字不多的人,但處理問題的能力挺強,甚至高於某些有知識的人。實際上,兩者是密切相關,相互作用的。一個知識不多但智力水平較高的人,如果有了更多的知識,他的智力水平會更高;同樣地,知識不少,智力水平卻不高的人,假如他的智力水平提高了,獲得的知識也會更多。知識豐富,對於發展已有智力、開發潛在智力起著極大的作用。同時,智力水平提高了,對原儲備起來的知識可以更好地加以運用,實現知識拓展,甚至有所突破,從已知到未知,獲得更多的知識。可見,兩者關係處理得當,就會形成隨著知識不斷豐富,智力水平不斷提高,智力越發達,獲得的知識越多,這樣一種良性循環。

(二)智力的含義

理解以上兩個概念之後,什麼是智力這個問題就變得清晰起來了。其實,智力就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能力。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就是因為人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有能夠根據環境不斷改造自己同時改造環境、解決生活中麵臨的各種困難的能力。所以,對智力隻表現在讀、寫、算等技能方麵的理解是極其錯誤的。其實它還包括解決其他各種問題的能力,比如當人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他要建立各種人際關係,通過這種人際網絡鍛煉自己與他人友好相處的能力等。又比如,在解決學習問題時,他要開始學著訂立自己的學期計劃和目標,確立做事的先後順序。在以後的學習階段也是如此;再如,一個學習成績好的中學生在上了大學,獨立生活後,需要對自己進行正確評價,確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調整時間,安排學習和生活,克服不安定的心理,這也是一種智力,一種自己主動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一個人若不具備這些能力,處理問題時主要依賴自己的記憶能力、經驗等,就會很難適應社會。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內的所有重要概念中,智力是最難解釋清楚的概念之一。先看看心理學家們怎麼從不同的角度來定義智力的。

比奈是最早從事智力測驗的心理學家,他將智力定義為“選擇並維持某一明確方向、作出調節以實現某種既定目標以及自我監控的能力”。

斯皮爾曼將智力定義為“推斷出事物之間關係的能力”。

弗雷曼認為智力是“個體適應所處的能力”,是“學習的能力”,更是“進行抽象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