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智力(2 / 3)

戴斯則將智力定義為“有目的的計劃和形成個體行為的能力”。

加德納則認為,智力應該是“對個人所處現實社會環境進行有目的的調節、形成和選擇的心理活動”。

可以看出,在眾多心理學家的理解中,智力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概念。

其實,智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總和。它包括獲得知識和認識、理解事物以及運用知識與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智力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在環境教育的影響下,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智力的發展受個體意識傾向性即心理活動的動力體係包括興趣、需要、動機、情感、意誌的製約。

二、智力結構

(一)概念

智力結構是指智力的諸種能力要素的綜合的整體結構。智力不是一種單一的能力。智力包括感知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注意力等基本因素,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組成智力的因素不是機械地相加,而是有機地結合,構成一種穩定的結構,綜合地起作用。有什麼樣的結構就有什麼樣的智力。如果智力中一個組成因素(如記憶力)水平高,其他智力因素的水平低,或者是智力的五個組成因素水平都高,但未處在良好的結構之中,那麼總的智力水平仍然不會高。而每一種因素,又發揮著相對獨立的作用。全麵發展的人或高智能的人的智力,是智力結構中的諸要素都達到一定水平的智力。追求某個單一要素的發展而忽略其他要素發展,會造成智力結構失衡或畸形。因此,發展智力,不僅要發展兒童的感知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注意力,而且要形成良好的智力結構,要引導兒童不斷完善自己的智力結構。

(二)組成

1.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

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發現新奇的事物等,在觀察過程中對聲音、氣味、溫度等有一個新的認識。家長可以適當地與孩子做一些遊戲,訓練孩子的觀察力,如找朋友等。

2.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組織者和維持者

智力結構中的創造力是由創造性思維和想像力構成的。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種事物的能力。如孩子全神貫注地看動畫片,對做遊戲、吃東西等的興趣大大降低,這就是注意力的體現。

3.記憶力是智力活動的倉庫和基礎

記憶力是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如幾個月的嬰兒就能記住媽媽的形象,一旦媽媽變換發型,就會出現嬰兒不認識媽媽的情況。

4.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

思維力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寶寶學會觀察事物之後,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分類歸納,如吃、穿、用、玩和大、小、長、短等,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0~3歲的孩子直觀動作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的思考過程是靠行動來完成的,對於家長提出的問題,他還不會用語言來完整地回答,隻能用動作來回答。而3~6歲的孩子主要采用的則是抽象邏輯思維了,這時孩子已經能用語言來回答你提出的問題了。

5.想像力是智力活動的創造性的條件

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你給孩子講故事時,他可以聯想到小白兔吃蘿卜,雙腳跳著走等。當然,這是在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識麵的基礎上完成的。

那麼構成智力的五種因素是怎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呢?我們可以用古代的天才少年曹衝來舉例,“曹衝稱象”的故事就反映了智力結構的組合問題。當曹衝看到大象時,他的觀察力告訴他,大象不能用一般的秤來稱,而石頭就可以用秤稱。他的記憶能力告訴他,船可以承載大象和石頭的重量。他憑理解力知道,可以用石頭的重量得出象的重量。於是他果斷地作出判斷,把大象拉到船上,在船與水的交界處劃上標誌,拉走大象,再把石頭一塊塊地放到船上,直到石頭重量與大象的重量一致。然後把一塊塊石頭的重量稱過計算出來,它的總和就是大象的重量。《曹衝稱象》的故事千古傳誦,堪稱兒童智力開發的經典案例。它能夠很全麵具體地解釋智力的幾個維度以及他們之間的內在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