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智力(3 / 3)

三、智力的外在表現

(一)智力使人類具有繁雜的思維過程

所謂“思維”,是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我們平時的行為,絕大多數是思維活動的產物,是有明顯的前因後果的。思維活動使人的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思維還能使人的實踐結果得到加工,形成知識和理論。這一點動物卻不行,動物園的猴子、猩猩或其他動物,雖然有時也能做出不少高難度的動作,但這些行為隻是產生於低級的條件反射,經過單調的多次重複後的無目的(或本能)的行為。因此,繁雜的思維過程所產生的智力是人類與一般動物的最主要區別。

(二)智力使人產生美好的理想

理想,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特征,是人們對真理、對道德、對美的追求欲望。一個剛剛墜地的嬰兒,因為沒有智力,也就不會有理想,隻有吃與睡的本能要求。隻有智力得到高度發展之後,才能產生理想。隨著智力的不斷提高,追求理想的層次也就越來越高。四五歲的孩子追求的是一身漂亮衣服,每天有動畫片看;而到了八九歲,其理想就會轉向當三好學生、到外地旅遊等。這兩者的層次明顯不同。

(三)智力使人具有高超的洞察力

所謂洞察力,是人觀察事物的能力。一個3歲的兒童,如果能認識1000個漢字,就說明他的洞察能力很強,屬於智力超常,因為他對每個漢字的細微結構都能夠鑒別。這是一種“明確性洞察”,而這一點是任何動物都做不到的。同樣地,一個3歲的孩子,能在很多穿同樣衣服、同樣高矮、胖瘦相似,都是花白頭發、年齡相近的老人中,立即找到自己的爺爺,這說明孩子已抓住了爺爺區別於別的老人的關鍵性特征,即爺爺在老人群中的個性特征。這是一種非明確性的觀察力。

(四)智力使人的反應敏捷

所謂反應能力,實際上是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在一個一年級的班級中,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在問題講完後,小朋友們應聲而答。問題是這樣的:“第一隻老鼠高興,第二隻老鼠很高興。問哪一隻老鼠高興?”老師話音剛落,絕大部分同學回答:“第二隻老鼠高興。”唯有一個孩子答道:“兩隻老鼠都高興。”無疑,隻有這位小朋友的答案正確。

從這件事件可以看出,老師沒有問“哪一隻老鼠更高興”。由於多數小朋友對“求異”的問題司空見慣,因此落入圈套,而後一位小朋友卻能極快地抓住問題的關鍵,並沒有被常規所迷惑,所以能敏捷地作出反應,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智力現象。

(五)智力能使人的行為果斷

果斷,指人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決策的及時性。在孩子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反複考慮,慮而不決,優柔寡斷,很難作出及時的判斷,因此在同學中總是居後。長期下去,自尊心受到抑製,又反過來抑製果斷性的發揮。還有一些孩子,思想活躍,敏感性強,但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也不能在學習中形成果斷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