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胎教與方案篇(1)(1 / 3)

胎教是怎麼回事

隨著人們對優生優育的重視,胎教也逐漸深入人心。《辭海》中對胎教的詞條是這樣解釋的:“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孕婦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婦必須謹守禮儀,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叫‘胎教’。”

胎教,一方麵是胎,一方麵是教,它是胎與教相結合的學問。胎是受教育的實體,教是指胎兒在母體內能受到各方麵的感化並接受教育、教養之意。胎教是指孕婦在各方麵有意識地、主動地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對胎兒進行良好影響的方法。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祖國醫學也很發達,對胎教的重要意義也早有闡述。最早記載“胎教”實踐的是周文王的母親太任,她端莊賢淑,素有德行。妊娠之後,居於簡樸清靜之門,每日焚香誦讀,觀禮聽樂,目不視惡色,耳不聞淫聲,口不出傲言,坐立寢食俱有規矩。足月後,生下文王姬昌,自幼聰慧,教一知百,以後便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

曆史進入19世紀80年代後,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在生物進化論的啟發下正式創立了“優生學”。從20世紀50年代起,優生學開始有了較大的進展,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的關注,胎教學說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應有的重視,逐漸形成了一門完整的理論。

胎教專家寧維炳教授認為,胎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胎教,是指為了促進胎兒生理和心理健康發育成長,同時確保孕產婦能夠順利度過孕產期所采取的精神、飯食、環境、勞逸等各方麵的保健措施。因為沒有健康的母親,就不能生育出健壯的孩子。

狹義的胎教,是指妊娠期間,在加強孕婦的精神、品德修養和教育的同時,重點通過母體,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刺激胎兒的感覺器官,以激發胎兒大腦和神經係統的有益活動,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育。通常所說的胎教,一般是指狹義的胎教。然而,廣義和狹義的胎教是統一的,不可偏廢,孕婦保健和對胎兒感官有益的刺激是胎教的兩個方麵,是不可分開的。

“胎兒大學”

近20年來,歐美一些國家紛紛成立了胎教研究機構和胎教中心,致力於對胎兒智力、體力的全麵開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據文獻報道,美國一位醫生創辦了“胎兒大學”,設有語言、音樂、體育等科目。在其學生中,有的新生兒兩周就能發出“爸爸”的音節,有的孩子4歲就能掌握兩種語言。日本一位學者的研究表明,在100名接受正確胎教指導和訓練的孕婦所生的孩子中,有71個孩子智力超群。

如今,專家們一致認為,胎教就是對胎兒的感官教育,這種教育是通過母體對胎兒的綜合影響來實施的。它是通過有意識地控製、調整母體內外環境,避免各種不良刺激對胚胎和胎兒的影響,使胎兒智力、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有人懷疑,在母腹中的胎兒是否能夠接受感官教育,能否受到內外環境的影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人們通過胎兒鏡觀察到,胎兒的眼睛會隨著送入的光線而活動;用細棍觸胎兒的手心,手指會握緊;胎兒從4個半月起就非常注意外界的聲音。在妊娠的這一階段,內耳的鼓膜已發育成熟,完全可以用耳朵去聽外界的聲音,這些情況說明,胎兒在宮內已具有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能力,在宮內進行教育時,可以利用這種能力給他(她)傳送有益的信息。因此,對胎兒進行胎教是有其一定的生理基礎的“胎兒大學”

胎教作為一種優生優育的措施,無論中外古今都十分重視。最早的“胎兒大學”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婦產科專家範德卡爾於1979年創辦的。學生是雙身人,即孕婦。

“胎兒大學”招收妊娠5個月的孕婦上課,擔當教員的有產科醫生、心理學家和家庭教育學家。

從這所“大學”畢業(出生)的“學生”,其大腦中約有幾十個單詞和初步的曲調,有的新生兒2周時就會說“哦—哦”、“爸爸”等;有的嬰兒8周時能對錄音機放出的節目說“哈羅”;一個4歲的幼兒已經能聽、說英語、西班牙語,喜歡跟8~10歲的小孩玩,並應得照顧自己;有的嬰兒剛出生時就會用小手輕輕拍母親的臉。這些都是在沒有受過胎教的嬰兒中從未見過的現象。可見,胎教能使在兒出生後學習起來更容易,有利於讓嬰兒智力高超,使他們發育得更完善,同時可以使孩子在精神方麵得以順利、健康的發展。卡爾的成功嚐試,使許多歐美國家也紛紛進行了胎教實踐。據報道,經過“胎兒大學”學習的孩子出生以後,其智力超群率高達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