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環境胎教法
環境胎教法是利用胎兒生存的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對胎兒進行胎教的方法。胎兒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可分為內環境和外環境。內環境是指母體內部的生理生化環境,包括子宮內的溫度、壓力和羊水代謝情況,以及母體的營養、健康狀況等;外環境指存在於母體外部的,能給母體和胎兒一定影響的所有因素。包括懷孕時的季節氣候、孕婦居處的生態環境和孕婦的家庭生活方式、夫妻關係,以及孕婦本人的工作條件和社會交往等。胎兒在母腹中既受母體內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受母體外環境的作用。
運用環境胎教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供給孕婦充足、合理的營養,以保持母體內部生理、生化環境的穩定。尤其是妊娠中期以後,孕婦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保證胎兒腦細胞和整個神經係統的正常發育。
2.預防疾病,謹慎用藥。一切疾病和大部分藥物,都可以通過胎盤給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後果,孕婦應做到少用藥或不用藥。
3.選擇適宜的受孕時機,為胎兒尋求良好的自然條件。同時,為孕婦提供安靜、衛生的起居條件和工作環境,遠離噪聲、震動、高溫、粉塵等有害因素。嚴禁孕婦接觸各種有毒物品。
4.夫妻雙方通力合作,安排好家庭日常生活。孕婦本人要正確對待和善於協調夫妻關係、婆媳關係、鄰裏關係和其他人際關係,使自己和別人能有較多的心理相融,從而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有利於胎教的社會心理環境。
何為音樂胎教法
胎兒在子宮內對外界令人愉快和不愉快的聲音有不同的反應,前者可使胎兒安靜,後者可使胎兒躁動、心率加快。胎兒對不愉快聲音的刺激為應激反應,它會影響胎兒正常發育,還可影響與胎兒性格有關的激素分泌,將可能形成乖僻的性格。一些不良刺激使孕婦產生恐懼,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可能導致異常。如果孕婦經常聽寧靜、優美的音樂,精神愉快、放鬆,情緒穩定,體內激素水平穩定,會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通過B超的觀察可知,6個月以上的胎兒對外界聲音有明顯的反應,給胎兒聽音樂可使胎兒放鬆,減少應激反應。24周以上的胎兒即可對外界環境的聲音有所感知,凡能透過母體的聲音,胎兒都可感知到。胎兒對母體及母親的聲音具有依賴性與敏感性。這是因為胎兒在母腹中能感受到母親渾厚有節奏的心跳聲和血液流動聲,並以母親的心跳聲作為辨別其他聲音的標準。孕婦歌唱時歌聲與心跳聲、血液流動聲、呼吸聲及胸腔的運動是協調一致的,胎兒很容易接受。這些聲音信息不斷地刺激胎兒的聽覺器官,並促其發育。聽覺係統在人體的智力發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胎兒與外界環境保持聯係的重要器官,也是進行聽力訓練,接受良好音樂刺激即“音樂胎教”的物質基礎。
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和天文學院的高蘭博士及其同事在英國《柳葉刀》雜誌上撰文介紹說,他們借助一種新型的“功能梯共振成像”裝置,觀察胎兒在外界音樂刺激下大腦所產生的反應,得出了胎兒在母體內確能聽見音樂的結論。他的裝置對三名妊娠後期的孕婦進行了試驗。研究人員事先錄下三名孕婦哼唱的兒歌,隨後將錄製的兒歌通過揚聲器向她們的腹部播放。兒歌播放15秒鍾後,緊接著是15秒的停頓,如此反複實驗了18次。研究人員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裝置進行的掃描分析顯示,3名孕婦中有兩名腹中胎兒在播放兒歌過程中,其大腦顳葉活動出現了急劇的上升,這表明胎兒對音樂產生了反應。曾有一些理論認為,在胎兒未出生時通過音樂刺激對胎兒進行“胎教”,可能會對胎兒出生後的學習能力產生有利影響。英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對推動胎教理論的研究將有所幫助。
音樂胎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胎教方法。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激發人們進入無意識的超境界幻覺。有節奏的音樂可刺激生物體內的細胞分子發生一種共振,使原來處於靜止和體眠狀態的分子和諧地運動起來,以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與子宮內胎音合拍的高雅音樂能使孕婦達到怡情養性的目的,並對胎兒最為有益。然而,不符合要求的胎教音樂,或使用的方法不妥,同樣也對胎兒的大腦和聽覺造成傷害。胎教音樂在頻率、節奏、力度和頻率範圍等方麵,應當盡可能與子宮內音樂合拍,要注意保護胎兒的聽覺器官。頻率過高的音樂,會傷害胎兒內耳螺旋器底膜;節奏過強、力度過大的音樂,將會導致中耳性聽力下降;頻率範圍過寬的音樂,會造成衝動泛化,對胎兒產生不利的影響。選擇胎教音樂時必須充分衡量音樂的質量,購買正版胎教音樂磁帶,以達到最佳的音樂胎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