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三:拔苗助長,不尊重成長規律,早慧而無後勁。早期開發本身是正確的,但現在的家長卻把早期教育萬能化了,培養心切可以理解,但急功近利而不尊重教育規律,成才心切而不尊重成長規律對孩子將帶來巨大損失,突出表現孩子早期顯現成熟,但到中學後勁不足,表現平平。
巴甫洛夫說過:“從嬰兒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這說明早期教育應盡早開始,越早越好,對這一點大部分家長都有所認識。研究表明,在孩子出生後最初30分鍾內是寶寶學習吸吮的關鍵時期;出生後4-6個月是為孩子開始添加輔食的關鍵時期;出生後6-12個月是孩子與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關鍵時期;1-2歲時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3歲左右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可見每一種技能都有學習的最好時候。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們是很感興趣的,但是由於規律把握不好,或者如誤區一二裏麵一樣,錯過了最佳機會,達不到最好的效果。有的父母覺得孩子的成長總是沒有家長期望的那麼快,結果或是中途放棄;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強行提高,最後事與願違。
人的發展過程與其他物質發展過程一樣,都遵循的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的過程表現為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的穩定性,而質變的過程則表現為人的心理特征的轉折與飛躍。
人從出生到成年,大體經曆了六個關鍵的時期,這是家長必須知道的。
初生的一個月內,對於乳兒來說其心理的感受是極大的。在母體時,其過著相對閉塞的生活,接受的刺激極其有限。但在出生後,不但能感受到各種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通過其感官感受外界的世界,父母要多給孩子愛撫和刺激。
1歲左右,孩子開始學習走路,從以前的躺臥狀態、完全沒有隨意動作過渡到學會用手操作物體和直立行走等隨意動作。這個時期更重要的是嬰兒已能理解人類的語言,父母要嚐試和孩子說話,使他能夠掌握一些簡單的詞與成人進行最初步的交流。
3歲左右孩子有獨立地完成任務的意願,常常拒絕他人的幫助,獨立性傾向是這個時期幼兒的典型心態。這個時期,孩子的動作已發展得相當完善,可以參與各種同齡人或成年人的活動,遊戲進入他們的生活,構成了其早期最主要的實踐活動形式。同樣是這個時期,家長必須鼓勵孩子獨立,對孩子的事情仍然喜歡取而代之,這就容易挫傷幼兒行動的積極性,增強依賴性。
6-7歲左右的孩子已經具備豐富的知識,他們的生活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等都有了明顯的發展,抽象能力也開始發展,並且出現辨證思維的萌芽。這個時期也是發展兒童智力和非智力心理素質的最重要的時期。父母必須重視對各種能力的培養。
初中二年級左右,孩子心理活動更激烈、動蕩,其身心都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個年齡段被稱為危機年齡。如果教育得好,則從此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可能非常順利,為其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否則,則可能使學生經受曲折,變得很難教育,容易造成永久性挫傷。初二年級也是認知能力發展、從經驗型思維向理論型思維轉變的關鍵期。家長對孩子要全方位注意。
到高二左右,孩子認知結構的完整體係基本形成,隨著其思維的成熟、自我意識的增強,對於情意、個性等心理因素的發展也起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高中生的認知結構和情意、個性等心理因素協同發展,使心理整體水平提高。高二年級是認知能力發展的成熟期,學生的認知能力在高二將達到頂峰,隨後緩慢下降。家長一定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鼓勵他們。
對於孩子的培養,我們的父母往往重視兩頭,忽視中間的幾個關鍵期。在孩子出生不久,家長們雄心勃勃,花費大量的氣力,一看目的沒有達到,就不了了之。等到初高中時期,孩子麵臨升學、就業壓力,又心急火燎地督促孩子,這都難以使孩子真正成才。
抓住孩子的成長關鍵期,傾注自己的努力,就能夠事半功倍,獲得更好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