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家長都會教育孩子,正如不是每個家長都能成為孩子的貼心朋友。
如果你不會教育孩子,家庭就永遠不會成為孩子的課堂,隻會成為餐廳和床。
家長是否需要威信
“家長威信”實質上是子女對家長的知識、才能、品格、行為以及他們的生活經驗的信任、尊敬和愛戴,是對子女有效教育的重要條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擁有一定的威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父母教育方法的不當,往往會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威信蕩然無存。
故事一:小晗初中一年級,是一位很不錯的女學生。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小晗的爸爸,說小晗和某某同學鬧意見學習成績下降等一些不好的表現。爸爸回家後,劈頭蓋臉給小晗一通訓斥,讓小晗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小晗覺得委屈,她的行為過錯沒有老師說得那麼嚴重,且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從此她改變了對班主任的好感,繼而對這位班主任的課也漸漸失去了興趣,學習成績和表現逐步下滑。對父親的話也不怎麼聽了,她覺得他們隻聽一麵之詞,不尊重自己。
故事二:在武漢市舉行的以《給我一點時間》為題的“楚才杯”國際中小學作文比賽中,4200份考卷竟然有超過70%的孩子選擇了一個共同題材——被媽媽逼著整天做功課,學習壓力大,期望媽媽給自己一點時間。三千學生筆下刻畫的竟是如此模樣:媽媽是“會計師”,算好了他們的每一分鍾;媽媽是“變色龍”,考了滿分她睡著了都會笑醒,考差了就會大發雷霆;媽媽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總被她準確地堵回來;媽媽是“河東獅吼”,看一會兒電視她就會發作。
世界著名的教育藝術大師,前蘇聯的馬卡連柯曾經說過:“威信本身的意義在於它不要求任何的論證,在於它是一種不可懷疑的長者的尊嚴、他的力量和價值。”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種積極的、肯定的相互關係。這種關係的基礎,是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孩子對父母的愛戴。但是我們從故事中可以看出,家長的威信正在孩子心目中日漸弱化。故事一中的父親,聽信了老師的誇大之詞,不是和女兒心平氣和地談心交流,而是劈頭蓋臉地訓斥女兒,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既非實事求是,又不講究方法,結果被女兒疏遠。故事二中則更具有普遍性,更需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一向被人們所歌頌的母愛在孩子筆下居然“妖魔化”,母子之間的關係哪裏還能看到一點家長的威信;母子的親情,簡直就處在一種敵視和對立的氛圍之下。試想一旦孩子大了,他們覺得能夠和父母分庭抗禮的時候,還會尊重家長嗎?家長還能保證那僅有的一點威信嗎?之所以造成母親在孩子心目中形象的異化,關鍵在於我們的母愛附著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所以母親被扭曲形象,家長的威信已經岌岌可危。
父母在子女中的威信,應該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它排除訓斥與聽命、支配與服從的封建君主專製式的“威信”,也排斥父母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人為地樹立那種虛假的權威。然而,我們的父母卻在建立自己威信方麵犯了許多錯誤。他們有的對孩子過於溺愛,這不僅養成子女的依賴性,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而且可能使子女成為“小皇帝”和利己主義者。有的父母對孩子無原則地妥協,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子女不僅學會見風使舵,做“小乖人”,甚至利用家長的妥協指揮家長,表現出任性、撒“野”。
有的父母常用各種許諾和獎賞來收買威信,結果反而刺激了子女滋生唯利是圖的思想。還有的用壓製的方式來建立威信,結果傷害子女身心健康,泯滅其自尊心,使其自卑懦弱,或者變得孤僻、冷漠,甚至對其他弱小者尋機報複發泄。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權威者的信息往往深信無疑,心悅誠服,欣然接受。家庭教育是否有效,與家長的威信至關重要。所以,家長必須具有正確的威信觀,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真正的威信,具體說來,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念。家長應把子女看做是有獨立思想意識,有個性特點的人,而不是把子女當做父母的“錄音機”,當做被動地接收家長教育的“空瓶子”。家長要尊重子女人格。親子關係也是平等的社會關係。
其二,父母必須品行端正,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應當做到。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威信自然高。“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威信必然下降。
其三,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幫助孩子,並在此基礎上對他提出嚴格的要求。父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關心什麼,喜歡什麼。在此基礎上,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對子女循循善誘,想其所想,排憂解難,促進子女的健康發展。這樣,家長的威信就會不斷提高。
其四,父母要盡量創造條件滿足子女正當合理的需求,保護子女的各種合法權益,勇於跟損害子女身心健康的現象作鬥爭。同時,要根據子女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特點,對子女的教育管理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嚴而講“法”。這樣,家長的威信自然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