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夏征宇 數字時代的人生大融合(1 / 3)

夏征宇 數字時代的人生大融合

專題

作者:李菡丹

深秋,位於北京朝陽區定福莊東街的中國傳媒大學,走進校門,穿過一片景色怡人的核桃林,在實驗教學樓門口,記者終於見到了傳媒科學研究所所長夏征宇教授。坐在一層的咖啡廳裏,耳畔傳來的是悠揚的樂曲聲,這位電子與信息研究、媒介研究專家,難得地靜坐下來,向記者談起他在互聯網、新媒體與媒介融合研究領域,以及他在中國傳媒大學的點點滴滴。

他說:“我很讚同保羅·萊文森的一句話:‘對信息傳播效率的追求,無論它疊壓在商業、藝術、科學的動機之下也好,抑或它沒有附加的動機也好,都非常合乎邏輯地(盡管可能是無意識地)走向了合乎人性的動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在跨媒體整合營銷傳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它有新媒體自身的一些性質和特點,但作為媒體,也可以用媒體一般性的衡量標準,放進跨媒體的框架中,準確把握它的發展方向與規律。正如董仲舒的一句話:天不變、道亦不變。”

從華中工學院的高材生,到參與引領並改變中國媒介調研、數據整個行業、被稱為“傳媒界的奇才”,再到為中國傳媒培養人才、踏踏實實做研究的博導,夏征宇在新媒體時代不斷轉型,走出一條融合之路,並貫穿他人生經曆的每一個腳步。“我對融合有著深刻的體會,同時也熱愛、擅長。”

涉獵廣泛,一生受益

“新媒體本身是有融合性、交叉性思維的,(研究者)第一要有理工科、數據邏輯的基礎,第二要有很好的藝術涵養和修養。”——夏征宇

夏征宇是武漢江夏人,自小在武漢與鄂州長大。1978年,16歲的他以優異成績考入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係艦船設計與製造專業,當時是全校錄取分最高的專業之一。“我們這代人在那個年代都富有激情和理想。當時因為特別喜歡看電影《南海風雲》,是一部反應西沙海戰的影片,看了之後很提氣,唐國強飾演的年輕艦長,身穿海軍衫,頭戴海軍帽,很帥。我還讀過一些戰爭回憶錄,始終有一顆報國心。所以在高考填寫誌願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華中工學院艦船設計與製造專業,夢想將來為我國成為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入校後,雖然年齡在班裏偏小,但是夏征宇的學習成績卻名列前茅,尤其是數學、英語、物理、力學、推理邏輯等科目的成績一直非常優秀,並以其天賦和全麵的才華深得老師和上下幾屆同學的喜愛。但是,對金屬材料、焊接等課程就不太感興趣,有時還逃點課,泡在圖書館看自己喜歡的書,主要是哲學、藝術、曆史等人文方麵的書籍。

本科畢業後,夏征宇順利考研、考博。“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船舶工業不景氣,課題來源窄,經費少,恩師也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症,所以我在博士期間讀得比較辛苦,很大程度上靠自己創造條件。因此,博士課題沒有選擇耗資大、牽涉人員較多的實驗性課題,而是選擇了以理論計算、數值仿真作為方向的博士論文題目。”這樣,他開始對新興的計算機、人工智能、信息與係統科學等學科感興趣。“因為本科、碩士期間打下的數學基礎非常好,邏輯能力、動手能力、算法、編程能力都很強,所以適應起來並不難。尤其是我的知識結構和藝術感覺給了我在不同學科交叉融合方麵一生的幫助。”

不僅如此,夏征宇的業餘愛好還非常廣泛。“小時候看父親拉二胡,看表哥拉小提琴,自己也可以上手拉幾下。中學期間正值文革後期,我幾乎就是在文藝宣傳隊中度過的,後來宣傳隊需要,家裏咬牙花39元買了一把小提琴,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沒有專業的老師教,完全是自悟。”進入大學,他在著名的華工文工團管弦樂團裏拉了兩年小提琴。他說自己最喜歡貝多芬,最喜歡拉《梁祝》,還有羅馬尼亞電影《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裏的敘事曲,莫紮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弦樂小夜曲》等。還在學校博士生圈裏開過交響樂欣賞講座,那個小圈子裏的同學現在都是院士、教授、總裁、總監……如今,國家大劇院隻要有世界名樂團來演出,他一定到場。“交響樂最體現融合、和諧,從形式、配器,到旋律、節奏,都體現了融合、相互協調。這與我日後做互聯網與新媒體研究是一樣的道理。”

此外,他還喜歡下圍棋(業餘3段)、打橋牌,曾獲華工、湖北高校的冠軍、武漢市甲級隊第四名。令夏征宇一生最難忘的,是他讀博士期間做計算時,與華工計算中心的青年老師結下的深厚友誼。“我是搞水波計算仿真。以當時的計算條件,每算一個速度點就要花3-4個小時,大量計算要在晚上通宵進行。好在計算中心計算機輔助設計機組的幾位青年老師都是圍棋迷,晚上幾個人自告奮勇願意陪我加班,我一個一個陪他們下指導棋,時間一到,就匆匆趕到地下機房檢查計算結果。”夏征宇充滿深情地回憶道。

回望自己的學習成長經曆,夏征宇總結說:“我對學到的東西很容易產生新的想法,並貫穿起來,一生受益。現在,每當麵臨新的思潮、新生事物,自己的敏感程度、適應程度、以及迅速走向前沿的綜合能力,這種本能就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