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讓更多醫生猝然倒下(1 / 1)

不要讓更多醫生猝然倒下

一見

作者:郭文婧

10月12日,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醫師張普柱醫生突發心髒病去世,年僅55歲。10月24日,42歲的阜外醫院麻醉醫生昌克勤在手術室內突然昏迷,專家會診後認為最好的結果就是植物人。10月25日,積水潭醫院骨科的骨腫瘤專家丁易在泰國參加亞太骨科年會期間,突發心髒病去世,年僅48歲。(10月28日《北京青年報》)

醫生“過勞”的程度,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的尤為清楚:目前國內近半數醫生每周至少要上一個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個小時,甚至不少人午飯及午休時間隻有10分鍾。近八成醫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時,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有兩成醫生甚至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在強大的工作壓力下,半數的醫生都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35歲以上男性醫生高血壓患病率已是健康人群的兩倍。

醫生為何會普遍“過勞”?根源在於我國醫生數量偏少。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統計顯示,2000年至2010年每萬人擁有的醫生人數,歐洲各國幾乎都是在30人至49人之間,古巴每萬人擁有的醫生人數最多,達到64人;而我國,每萬人擁有的醫生人數,隻有14.6人,排在全球194個國家的第64位。更糟糕的是,我國的醫療資源配置極不均衡,大醫院人滿為患,醫生猝然倒下多發生在大醫院,也就不足為怪。

醫生總量不足,加上優質醫療資源過渡集中於大城市的大醫院,帶來的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73億次,醫患糾紛7萬例,其中超過70%的醫患糾紛發生在三甲醫院,相當大的原因就在於疑難雜症患者大多擁往了這些醫院。過量的就診任務,又導致醫患溝通不到位、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夠好,誤解和糾紛更容易產生。醫患糾紛產生後,醫生在巨大的腦力、體力壓力之下,又不得不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

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在中國有著曆史性的體製原因,其結果就是大醫院的醫生忙死,小醫院、診所的醫生閑得為生存發慌,從而導致在職醫生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麵,在大醫院醫生普遍“過勞”的情況下,醫科畢業生想進大醫院又是難於上青天,進中小醫院又沒有“前途”,於是大量人才在後備的過程中就流失了。待遇低、醫療環境不安全,反過來又影響了醫科生的生源,有調查顯示,高達94.56%的醫生表示不會讓子女學醫。

可見,大醫院的醫生猝然倒下,與長期存在的“看病貴、看病難”,實際上是“一體兩麵”。當然,問題已經被重視,改革的措施正在推進,如允許醫生多點執業將逐漸還原醫生自由職業的本質,多地正在試點的“分級診療”也可能會改變目前“小醫院門可羅雀,大醫院擁擠不堪”的狀況。然而,不對公立醫院體製進行深化改革,醫療資源的均衡就會遙遙無期,“醫生多點執業”、“分級診療”可能也就隻是“形式大於內容”。

醫生的健康,不僅關係著醫生本人及家庭,更關係著所有人的健康與幸福。不要讓更多醫生猝然倒下,我們除了呼籲醫生在治病救人的同時,也應該更關注自身健康;呼籲全社會多給予醫生理解、尊重、合作與關心,可能更需要有的放矢、針對性下藥。特別是在沉屙已久的情況下,更需要“重病用猛藥”,更加深入、堅決地推進醫療衛生體製的全麵改革。否則,“醫者不自醫”的時代怎能終結?醫生猝然倒下的悲劇又怎會不重演?

責任編輯 駱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