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埃博拉,他們在援非一線
關注
作者:梁偉
2014年10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埃博拉疫情報告:幾內亞、利比裏亞、塞拉利昂、美國、西班牙、馬裏以及尼日利亞與塞內加爾累計出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0141例,死亡4922人。
西非三國幾內亞、利比裏亞、塞拉利昂仍是疫情重災區。危急時刻,中國公共衛生專家和醫療隊陸續趕到西非,戰鬥在抗擊埃博拉的第一線,其中就包括北京市疾控中心傳染病地方病控製所副所長楊鵬和免疫預防所專家劉東磊。
楊鵬:我在幾內亞的32天
埃博拉病毒是人類迄今發現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目前尚無有效療法。該病毒通常由接觸傳播,通過接觸病人和被感染動物的各種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汙染物感染。患者急性起病,感染後的症狀多為高熱、頭痛、嘔吐、腹瀉、出血等……
回顧疫情蔓延軌跡,幾內亞西南邊境蓋凱杜和馬森塔行政區早於2013年12月就發現了初始病例。今年3月,幾內亞衛生部門首次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疫情時,病毒已從該國西南部偏遠地區擴散至首都科納克裏。進入5、6月後,幾內亞疫情繼續惡化並擴散至鄰國塞拉利昂和利比裏亞的邊境地區。
7月,新增病例數量在西非這三國交界的邊境地區急劇躥升,同時三個國家的首都疫情堪憂。至此,史上規模最大的埃博拉疫情麵臨超越以往的防控難度。世衛專家表示,擺脫國內衝突不久的西非三國醫療衛生係統脆弱加上高風險的傳統喪葬習俗、邊境人口流動頻繁等原因,最終促成疫情持續升級。
作為傳染病防控專家,楊鵬也在持續關注埃博拉疫情發展,他是流行病學、免疫學博士,一直承擔北京市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應對工作,在甲流、H5N1、H7N9等傳染病暴發時都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
“因為全世界都在關注埃博拉,我們自然也不例外,我每天都在看,不僅僅看數字的上升,更關注最新的研究資料,最新的病情治療方案,當然也在觀察西方國家對病例的研究,肯定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楊鵬說。
一直關注埃博拉的楊鵬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會和“埃博拉”那麼近。
8月13日,楊鵬接到國家衛計委緊急通知,將與兩位臨床專家組成公共衛生專家組,兩日後出發前往幾內亞,承擔埃博拉疫情防控救援任務。那一刻,楊鵬自己有些吃驚,雖然是傳染病防控專家,但是自己沒有做過國際援助,也沒有去過非洲。他的家人聽到這個消息,情緒波動很大,尤其是母親,因為天天看新聞裏講埃博拉,所以一聽說兒子要去,當時就哭了,非常擔心他的安全。
楊鵬一方麵做好家人的情緒安撫,一方麵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除了埃博拉,西非地區瘧疾、黃熱病等傳染病肆虐,如果沒有疫苗防護,危險可想而知。因任務緊急,楊鵬在第二天上午緊急接種了黃熱病疫苗。“其實,這個時候打疫苗基本上也沒什麼用,因為大約要到半個月後才能有保護作用,而其他疫苗注射,因為不同疫苗接種有間隔期要求,全都來不及打了。”對於楊鵬來說,此次非洲援助,很多都是不可預計的,包括歸程也是未知數。
“我是和中國第24批援非醫療隊一起出發的,除準備了常規防護用品、藥品、行裝等物資,又針對埃博拉疫情,增加了氯製消毒液等。”楊鵬說。
8月15日晚上9點,中國醫療隊員和公共衛生專家組在機場集合,舉行了一場小型的歡送儀式。這樣的儀式楊鵬是第一次經曆,這樣的場麵讓他熱血沸騰,而他也是唯一一個沒有家屬送行的出征者。曆經25小時,跨越亞、歐、非三洲,北京時間8月17日淩晨1時,公共衛生專家組和醫療隊抵達幾內亞首都。
下飛機之後,到達駐地的楊鵬深深吸了口氣,現實和自己預計得差不多,這裏的天氣也和北京差不多,但是幾內亞貧窮落後,很多人吃不飽飯,更談不上健康,可以說是“貧窮與疾病相伴”。街區隨處可見垃圾汙水,各類烈性傳染病高發,與當地人的收入相比,物價很貴,醫療費更貴,人們不看病,因為看不起。
大部隊抵達的第二天,當地時間淩晨3點,楊鵬已經投入“抗戰”狀態,“完全沒有休息,立即發信息給北京的同事要防疫資料(當地和北京時差8小時,北京時間是上午11點)”。楊鵬說去的時候根本沒有時差的概念,那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抓緊時間把當地疫情防控方案寫出。
“很多人知道醫療隊在前線是參加救治工作的,那麼公共衛生專家的任務是什麼?”麵對記者的疑問,楊鵬說,“我們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對當地疫情現狀進行了解、風險評估和分析,以及感染控製,搜集第一手的疫情資料,對治療工作進行指導,並通過病例的分布情況進行關聯性分析,還要對我國駐非工作人員進行科學防控指導。回來後,為國內今後可能需要開展的防控工作提出建議。”
楊鵬和另外兩名專家統一行動,他們盡己所長投身到防疫工作中,中幾友好醫院和中國駐幾內亞大使館是他們的“戰場”。
楊鵬往國內發回了在幾內亞的工作照片和說明:進出中幾友好醫院都有嚴格規定,必須從左邊門進、右邊出,利用當地有限的資源。每位進入醫院的病患、醫護人員、工作人員進門都必須洗手,設施是腳踩的,裏麵加入了氯製劑。醫院門口一間小小的黃房子裏進行嚴格的發熱篩查,工作人員用手持體溫儀對進入者進行檢測,體溫37℃以下才允許進入醫院。在當地醫院、賓館、銀行等公眾場所都貼出了關於埃博拉疾病識別以及正確洗手的宣傳畫。此舉對防護措施幾乎為零的當地居民來說無疑起到了“保護層”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