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大義
專欄
作者:劉波
“得”與“失”是一筆賬,一筆大賬,一筆需要認真思量的人生大賬。
得失幾乎就是同一件事的兩個側麵,得到的同時一定在失去。到底得到了什麼,同時真正失去的又是什麼?如果能想清楚其中道理,則去道不遠了。
我們有一句古話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待眼前的利益不能放下的,大體是沒有深謀遠慮之人,他們不會寄意高遠,不知道胸無掛礙、憑虛禦風的美感,隻能爬行在現實中,由一個痛苦掙紮到另一個痛苦,或者因為一點點暫時的快樂而換來一個大的痛苦。事事搶先,天下爭驅,到底在乎一些什麼啊?進與退、多與少、得與失,大家到底想沒想過他們之間的關係?
晉代一位書家王羲之曾經感慨: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序》)。一千七百年前的文人有了這樣的感悟,他才寫出了灑脫飄逸的字跡,千古而下,被人奉為圭臬。和“死生”這一對必然存在物比起來,什麼東西不是“暫得於己”?說得多好啊,我們盤點一下周圍所得到的東西,哪一件不是“暫得”?哪一件可以被你恒久擁有——“子子孫孫永寶用”?商周銘鑄在青銅重器上的帝王心願今日竟如何?有哪一件重器是帝王家永寶用的?司馬遷的諄諄告誡“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言猶在耳,真如醒世的木鐸,敲擊在我們的心頭。
那我們普通人的得失計較又如何呢?得失的標準在哪裏呢?對於習慣了標準答案的國人而言,麵對這樣的問題恐怕又要期待權威的發布了。其實,大家應該習慣一個事實,那就是通常勝敗、得失的標準存在於自己的內心。設定一個統一的標準讓大家去競逐是一種比法,每個人心中設定標準不斷自我提升、超拔自己的境界,才是更加常態化的比賽方法。度量日常的得失,標準隻能在你內心。地鐵裏讓了一次座,失去了休息的機會,可能收獲的是內心的熨帖和滿足——這種滿足來自於幫助別人。而不顧一切搶了一次座,得到了休息的機會,但可能失去了風度,失去了自尊,可能還失去了內心的安寧(對於有反省的人而言)。這樣考量下去,其實讓座與否已經不再是一個做給別人看的事情,他關乎自己內心。由此推衍出去,許多事會自覺不做,許多別人看來重要的東西可能會自覺不爭。永葆一顆質樸安寧的內心,用最輕鬆、優雅的姿態去接近自己一生最重要的理想。
心靈是最總要的,也是唯一可能被人恒久擁有和恒久保存、恒久尊重的財富。王陽明在《傳習錄》裏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人得了眼疾,整天愁眉不展為之心傷歎氣。王陽明批評他:你是貴目賤心啊。其實人身最重要的就是心靈的感覺,要努力保持內心的平靜愉悅,不要因為任何外在事物而傷害心靈。心靈的作用非常大,心靈的感覺可以瞬間由天堂墮入地獄,也可以瞬間由地獄飛升到天堂。佛家講的“此時得悟,此時為佛,彼時迷障,彼時為眾生”。由“佛”境到尋常的“眾生”境,無關乎物質的增減,純在心靈的修煉體悟層麵觀照。《莊子》講過不要“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這裏的“隋侯之珠”乃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東西——身心,而“千仞之雀”就是包括名、利、權勢等等一概為莊子所鄙視的現實利害。所以,我們古聖先賢早已參透的“得失”問題,我們倘若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還是會不斷迷失在自己狹小的現實世界,知其苦不知其所以苦。
責任編輯 張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