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形意拳(2 / 2)

很快,寒江就自己開始練習起來。

形意拳的練習分為:練頭、練身、練手、練步、練梢、練精、練意、練氣、練力、練功。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

所以,寒江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他要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

吳天翔老人時而指點,時而不語觀看,時而手把手的教導。

練身。

人之身軀,以腰為主宰,無論進退轉側,吞吐化泄,側身調膀,均由腰來協調。

身法,身軀變化之法。

車氏形意拳拳理拳法中對身法的要求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不俯不仰,不偏不倚,身之一動,腹實含胸,腰活背圓,提肛斂臀,尾閭中正。

身法,有十二法要,即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吞吐、趨避,這十二法皆有其具體的含義和要求:縱則放其勢,其勇如猛虎;橫則裹其力,開拓無阻攔;高則揚其身,九天摘星辰;低則俯其身,刁拿顯其能;進則乘其隙,出招不留情;退則領其氣,回轉伏斂身;反則顧其後,後麵變前迎;側則要調膀,左右皆顧及;吞則身未退,胸腹向裏含;吐則身向擁;單雙手推擊;趨左也避右,避實擊虛隙。

練手。

手有撥轉之能,兩手打遍全身,其為攻防之本,故譜有“手如刀槍”。

在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就手而論,有單手、雙手、出手、拎手、起手、截手、顧手,此為“手之七法”。

練步。

步,即步法,也就是腿腳上的功夫。步為一身之根基和運動之樞紐。

拳諺講:心是統帥,眼是先行,腿是戰馬,手是兵刃,無論攻防進退,全憑腿腳之力。譜曰:“腳去手不去為無主,手去腳不去為無根”。“身為主宰,而形之於步”。足見步法的重要。

練梢。

在車氏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中,稱人體的血、肉、筋、骨之末端為梢,總稱為“四梢”。

發為血梢,舌為肉梢,甲為筋梢,牙為骨梢。四梢用力,人可變其常態。

常言道,怒發衝冠,虎須倒豎,是指人在極端憤怒下的外在表現,而在拳理拳法中更講究心一顫而四梢齊,內勁出。

毛孔的開合,可使血液循環暢通而力量充實,舌頂上齶,可使津液生盈而不氣浮,不口幹;手指腳趾扣,可使氣注於筋而四腳有力,齒叩可使精神貫骨,而身堅力發。所以在行功時,要做到發欲衝冠、舌欲催齒、甲欲透骨、牙欲斷筋,有推山倒海之力,有吞狼咽虎之勢,四梢齊一,氣聚力實,下盤穩固,勇猛外宣,使敵膽寒。四梢之重要,由此可知。

練精。

精,指人體內維持生命的高級物質——精液。

我國的中醫理論和曆代武林高手都認為:“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為生氣之源,氣為養神之所,神乃生命之主宰。精足則氣足,氣足則神充,神充則陽剛外溢;若精枯則氣竭,氣竭則神無,神無則命休。可見人生有精則生,無精則死,充分說明了精對維持生命的重要作用。

練意。

意,即人的大腦之思維過程。拳譜上講:“心所發為之意,意之所向為之拳”。

大腦是神經係統的中樞,指揮人的一切活動,習武也不例外。

練氣。

氣,乃生命之本,人活一口氣,有氣則存,無氣則亡。

氣是力的源泉,無氣則無力。氣可分為內氣和外氣,練形意真功講究養氣和練氣。所謂養氣,即指在意念的指導下,將全身之氣凝聚於丹田,長期養氣,可使元氣充盈,精神旺盛。

所謂練氣,是指在意念的導引之下,氣從丹田出,通於四梢,達於全身,凝於兩肋,衝於腦頂,上下鼓蕩,左右開合,勁力充足,而後發為絕技。

練力。

人體之力有內力和外力之分,力之源乃氣,拳譜上講:“內氣中和自生氣,形式順者自有力”。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講究,練力要遵循:“三節”、“六合”之規。僅以三體勢樁功為例,勢一紮,手一出,務必力從根節起,順於中節,達於梢節,三節順達,節節相催,即肩催肘,肘催手,力達拳掌。腿腳用力之法也是同一原理,起於根節,順於中節,達於梢節。

練功。

所謂功,即指功夫,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三體式樁功,各種單練對練套路,都是基本功,要經常認真的演練和體會。特別是散手,更是真功夫的具體檢驗。

一共十法,掌握在心,便是形意拳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