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上麵分析了那麼多關於你們的課外生活是什麼以及為什麼課外生活會讓你們產生心理壓力。同學們肯定在心裏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了吧!小朋友們,下麵我們就來學習怎樣減輕我們自己的壓力吧!
1.重新認識課外生活的價值
國外學者布洛南的研究表明,學生參與正當的休閑活動具有下列的功能:①使學生有機會體驗成就與能力;②促進創造力與自我表達;③使學生自我成長與自我界定;④使學生自我實現與發現個人的人生意義;⑤發展個人特質與人格;⑥發展人際與社會技巧;⑦達到或維持心理健康;⑧促進學業進步。國內研究者也明確指出,合理的閑暇時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有助於學生的自我教育、身心健康、人際交流,還有助於完善你們的知識結構。小朋友,閱讀了國外和國內學者的研究,你們有什麼感想啊?現在是不是應該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外生活了,這樣我們才能輕輕鬆鬆學習,快快樂樂地成長,才能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學生課外生活的價值具有兩重性
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合理的課外活動,是兒童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而不健康的課外活動及社會交往,卻往往會給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危害。課外生活還是會有教育學習的意義的,但是同學們現在必須改變學習的觀念。對小學生來說,除了課業之外,讀書、看報、看影視、用電腦、遊戲、玩耍、交往、參觀、旅遊、逛商店、探親訪友、家務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生產勞動等,隻要符合健康、益智的要求,也是學習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報告中,把終身教育的概念看成“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並從這點出發,強調“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這四種學習將是每個人一生中的知識支柱”。下麵就是四種基本學習的介紹,同學們可要仔細閱讀。
①學會認知,也就是說學會學習,以便從終身教育提供的種種機會中受益。②學會做事,不僅獲得專業資格,而且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獲得能夠應付許多情況和集體工作的能力。③學會對互依存問題的認識。④學會生存,以便更充分地發展自己的人格,在開展共同項目和學習管理衝突的過程中,增進對他人的了解。顯然,這些學習,光靠學校的計劃課程是難以實現的。學生的課外生活,除保證足夠的休息和必要的課業外,可以適當地圍繞這四種基本學習展開,為以後的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3.堅持發揮主動性
現代社會、現代教育十分強調人的主體性。學生的課外生活更應如此。小學生應該學會獨處和自由支配閑暇時間,是人格和諧發展、創造能力充分發揮所必需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隻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欲望隨意地用5~7小時的空餘時間,才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麵發展的人來。這就要求教育者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努力使學生的課外生活由受約束轉向自主、自由。①同學們必須完全自己支配自己的課外時間,不能讓老師、爸爸媽媽任意占用課外時間。②同學們必須在課外活動中發揮主動性。③同學們必須自己觀察出自己的優點在哪裏,及時發現、捕捉我們的興趣、愛好、潛能和閃光點。④讓同學們在多樣化的人際交往中發揮主動性,從中感受課外生活的魅力。小朋友們如果困於有限的、固定的、單一的活動空間和交往範圍,難免導致孤陋寡聞、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甚至出現種種心理問題。下麵我們來看看小司馬光的故事。
有一次,司馬光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沉下去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麵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從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小司馬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救了落水孩子的生命。小朋友,你們如果積極思考,可能比小司馬光還厲害!
4.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爺爺說過,孩子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
著名文學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曾說過:“人應該支配習慣,而決不能讓習慣支配人,一個人不能去掉他的壞習慣,那簡直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