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出現的原因
同學們,我不得不分析一下你們產生交往心理障礙的原因,這樣能幫助你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你們成長。現在的孩子們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人員較少,再加上單元式住宅又在客觀上阻礙了你們與人交往的機會。調查表明,不少小學生存在交往心理阻礙,在與人交往時會出現心虛、出汗、臉紅、口齒不清、局促不安、不夠主動等現狀,與人交往的能力、技巧、方式、方法、效果等不夠理想。小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是指幹擾學生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各種心理阻礙因素。它既受家庭、環境影響,也涉及學校教育、學生的自身認識能力和行為發展水平等諸因素。一旦某一因素出現了偏差,就有可能影響學生心理的平衡,抑製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實際上,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在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中出現較明顯,但也存在於個別學生幹部中。從學校教育來看,學生的人際交往以同班同學為一個自然形成圈。由於教師對班幹部、優秀學生和能力較強的學生表揚關心多一些,因此,他們在圈子裏相對處於比較優越的地位。而後進生或表現欠佳的學生,老師對他們的批評、指責多一些,相對處於較弱的地位。時間一長,好學生會逐漸形成盲目的優越感,差生會產生越來越強的自卑心理,而處於中間的大多數學生則會出現甘居中遊,不敢為人之先,但求自保的中庸意識。這些在學生的相互交往中形形色色地反映出來,從而影響學校教育的效果。
同學們的這種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既有共性的傾向,也具有個性的色彩。有些同學受到家庭的一些不良影響,如家庭的破損、父母離異、老人過於寵愛、家長文化修養低、品質差、行為不端、教育孩子方法粗暴等,或成為班內人人不愛的“搗蛋大王”,或成為沉默寡言、個性怪僻、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孤兒”。如果不及時得到矯正,他們就有可能成為班裏的“問題學生”,嚴重地則會影響其整個人生的交往觀。同學們是不是覺得問題很嚴重啊?所以為了有的放矢地做好學生心理障礙的矯正,通過調查和分析,我們可以對同學們出現的心理障礙作如下劃分和歸納:
(1)性格障礙,指學生在交往中為了保護自尊心不受損害而采取的退縮或自負態度,過低或過高地看待自己,從而形成交往障礙。
(2)情緒障礙。這種障礙往往是學生在社會交往中由於性格及本身多方麵的原因而造成的社會恐懼心理,或者是學生在交往中帶著暴躁、對立的情緒而形成交往障礙。
(3)行為障礙,指學生在先天條件(如口吃)或後天某些原因(殘疾)方麵製約下形成的行為、舉止、語言上的障礙,從而影響了交往的正常進行,久而久之,形成障礙。
(4)認知障礙,指學生在交往中不能客觀地認識問題。這是一個帶有共性傾向的心理障礙。
(5)角色認知障礙,指學生在交往中對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認識,如在集體活動中用命令式口吻、班幹部指手畫腳、個別學生大發脾氣等,從而形成交往障礙。
(6)對他人認知障礙,指學生對他人缺乏客觀認識,造成誤解。
無論是共性意義上的還是個性意義上的心理障礙,發現得越及時,就越容易得到矯正。同學們可要認真地分析上麵幾種障礙,看看自己在交往方麵的障礙在哪一方麵,然後及時找到解決的辦法。
二、如何麵對挫折
(1)挫折產生的原因
同學們,你們可是在人生的萌芽階段,需要建立自信,但是,在生活學習過程中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因此,你們應該正確麵對挫折,在挫折中建立自信,為人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下麵是小麗的例子:
小麗的心情很沉重,她克製著,不想使自己的眼淚落下來。大家認為她是一個軟弱的人,可是剛才那一幕情景像錄像一樣又出現在她的眼前。
上課鈴響了,老師笑吟吟地邁進了教室,說:“這節課競選班幹部……”話還沒說完,大家就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小麗雖是默默無言,但心裏卻像吃了定心丸,心想:“憑我當了幾學期中隊長的資曆,再加上上學期又是三好學生,怎麼說這中隊長我是當定了。”
小麗靜靜地坐著,聽著幾位“自告奮勇”的同學的發言,不禁有點兒羨慕她們的勇氣。突然,老師點了小麗的名字,她站起來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說:“我決心——繼續當中隊長。”老師聽了也滿意地笑了。她正在得意,誰知同班男生王燕偉一下站起來說:“我也想競爭中隊長。”從他那漲紅了的臉可以看出他內心一定非常激動。“嘩”,教室裏掌聲四起。老師揮了揮手說:“下麵給你倆10分鍾時間,說一說搞好中隊工作的設想,然後再進行民意測驗。”結果,王燕偉的票數以絕對優勢當選了中隊長,小麗苦笑著,勉強拍了幾下手。放學了,小麗呆呆地坐著,她不知回家如何麵對父母,如何麵對老師和同學。
對於小麗同學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挫折常常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下麵我們來看幾則關於勇敢麵對挫折的故事吧!
1.羅斯福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為患脊髓灰質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很少與同學們遊戲或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麼地,萌生出一個壞念頭: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他再也沒去搭理它。
幾天後,小男孩再去看他種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還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種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為小男孩買了一件他最喜歡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從那以後,小男孩慢慢變得樂觀向上起來。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種的那棵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裏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頓時,一切他都明白了,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棵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
幾十年過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雖然沒有成為一名植物學家,但他卻成為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叫富蘭克林·羅斯福。
愛是生命中最好的養料,哪怕隻是一勺清水,也能使生命之樹茁壯成長。也許那樹是那樣的平凡、不起眼;也許那樹是如此的瘦小,甚至還有些枯萎,但隻要有這養料的澆灌,它就能長得枝繁葉茂,甚至長成參天大樹。
2.鑿壁借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糊口。隻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幹活不要報酬。隻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3.霍金的故事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裏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才,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複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麵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裏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4.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裏很窮,也沒錢買書,隻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隻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書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麵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稱讚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小朋友們看了這麼多名人的故事,肯定在想挫折到底是什麼?下麵我們就這一問題來具體分析,同學們可要仔細閱讀。
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阻礙和幹擾,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表現出的一種消極情緒狀態。學生時代的青少年所會遇到的挫折主要表現在學習方麵和情感方麵。學習方麵主要包括考試沒考好,成績下降,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和責備;情感方麵如,向自己喜歡的異性表示好感,卻遭受拒絕和婉言謝絕,以及戀愛後不歡而散等。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沒有經曆過失敗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沒有河床的衝刷,便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也便沒有不屈的人格。正因為有挫折,才有勇士與懦夫之分。記住“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巴爾紮克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晉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生活中的失敗挫折既有不可避免的一麵,又有正向和負向功能。它既可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也可能破壞個人的前途,關鍵在於你怎樣麵對挫折。
(2)挫折的意義
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
首先,挫折幫助你成長。人的成長過程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適應得好,就覺得寬心和諧;如果不適應,就覺得別扭、失意。而適應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一個人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是通過鼓勵、製止、允許、反對、獎勵、處罰、引導、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製才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範條件下調整行為;反之,從小無法無天的孩子,一旦獨立生活就會被淹沒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如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隻待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曆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法者”。
其次,挫折增強你的意誌力。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被服務的環境中,從進小學到讀大學,直到工作選擇,都由父母去承受壓力,因而他們對各種困難體驗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沒有堅強的意誌,一旦遇到挫折就被擊垮了。實際上生活中許多輕度挫折,是意誌力的“運動場”,當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成“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最後,挫折也有負麵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對於挫折的反應並不相同。一方麵這決定於對挫折的感情理解。如一個朋友批評了你,你可能會聽從,甚至非常感激他,但如果把這位朋友的批評曲解,認為有損你的尊嚴,那你的反應也許就大不一樣了。另一方麵,感情上的失落比物質上的失落反應激烈。當你追求的目標代表著愛、名譽、地位、尊嚴時,一旦目標喪失,就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這是一種負麵效應。
(3)麵對挫折小學生應該怎麼做
人在遭遇挫折時,往往會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難以安下心來,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那麼,人在遭受挫折的時候,又應如何進行調試呢?
(1)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分析,從客觀、主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麵,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
(2)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要認識到正是挫折和教訓才使我們變得聰明和成熟,正是失敗本身才最終造就了成功。
(3)向他人(朋友們)傾訴你遭受挫折心中的不快以及今後的打算,改變內心的壓抑狀態,以求身心的輕鬆。
(4)學會自我寬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懷坦蕩,情緒樂觀,發奮圖強,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
(5)補償。原先的預期目標受挫,可以改行別的途徑達到目標,或者改換新的目標,獲得新的勝利,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是人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
(6)升華。人在落難受挫之後奮發向上,將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轉移到有益的活動中去,使之升華到有益於社會的高度。這也是人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
(7)應善於化壓力為動力。遇到挫折和失敗或即將遇到挫折和失敗,會麵臨很大外在的心理壓力,在這個時候,你是氣餒,當逃兵,還是奮起,繼續而勇敢地追尋?這對人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很多名人、偉人在挫折和失敗麵前,從不低頭、氣餒,而是善於化壓力為動力,從逆境中奮起。他們的成功經曆很值得我們大家去深思,去學習。
如果把生命比成一把披荊斬棘的“刀”,那麼,挫折就是一塊不可缺少的“頑石”。為了使青春的“刀”更鋒利,讓我們勇敢地麵對挫折的磨礪吧!
三、勇於克服羞怯
下麵是兩個膽怯學生的表現,同學們看看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李明,男,8歲,三(4)班學生,性格內向,中高等身材。他在課堂上一直不敢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一回答問題就臉紅,膽戰心驚,擔心回答不對。他的繪畫作業從來不畫,擔心畫不好別人笑話,集體活動很少參加。聽父母說他放學回家後,鑽進房間,看電視、看書,再也不出門。
李紅是一名六年級的女生,她皮膚黑,長得不漂亮,性格內向,固執,不苟言笑。她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集體活動中,同學邀請她加入,她總是不願意。她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小得幾乎像蚊子聲,有時幹脆一言不發。她從來不願與人溝通,對家長、老師的關心也不理不睬。她做事很認真,作業本上的字跡非常端正。老師要求的事,她總是很認真地去完成,學習成績中等偏下,主要是動作慢,做作業總是來不及完成。
李明同學天生性格內向,更加上父母親一向忙著工作,也沒有時間多管,整天隻能一人獨自在家,缺乏父母的關心。父母沒有更多的時間帶他到公共場所,參加集體活動,缺少鍛煉,造成了性格孤僻、膽怯的心理。於是他不願主動與人交往,對同學冷淡,不理睬,好像比較高傲的樣子,夥伴們也不敢與他接觸,所以人際關係不佳。
幾乎每個人都有害羞的時候,對青少年來說更為普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統計結果表明,97%的學生認為做公開演說是世界上兩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一)羞怯心理的幾種表現形成
(1)站在陌生人麵前,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審視,不敢迎視對方的目光,感到難為情。
(2)與人交談時,麵紅耳赤,虛汗直冒,心裏發慌。即使硬著頭皮與人說上幾句,也是前言不搭後語,結結巴巴的。
(3)不善於結交朋友,於是常感孤獨,常因不能與人融洽相處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而煩惱;不善於在各種不同場合對事物坦率地發表個人意見或評論,因此不能有效地與他人交換意見,給人拘謹、呆板的感覺。
(4)常感到自卑,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不是考慮取得成功,而更多考慮不要失敗。
(二)羞怯的成因
(1)先天原因
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他們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
(2)家庭教育不當
過分保護型與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子女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長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子女缺乏經驗,生活辦事能力差,單純幼稚,遇事便緊張、恐懼、焦慮。後者,家長剝奪了子女思維和行動的機會,子女時常擔心遭批評和斥責,遇事便緊張、焦慮、消極、被動。有些家長對兒童的膽小不加引導,孩子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兒童進入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希望自己有一個“光輝形象”留在別人的心目中。為此,他們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視,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在交往中生怕被人恥笑,因此表現得不自然。久而久之,他們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對此,應給予正確指導,鼓勵青少年大膽、真實、自然地表現自己。
(3)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
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學生生活環境比較順利,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4)挫折的經曆
據統計,約有四分之一害羞的成人在兒時並不害羞,但是在長大後卻變得害羞了。這可能與遭受過挫折有關。這種人以前開朗大方,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屢屢受挫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
(三)要克服羞怯心理的方法
(1)正確估價自己,樹立自信心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多考慮我要怎麼做;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擔憂人家是否注意你。當你與對方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這樣可以增加你對對方的注意,減少對方對自己的注意。
(2)勇於和別人交往
向經常見麵但說話不多的人如郵遞員、售貨員等問好;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交往,要善於把緊張情緒放鬆。使用一些平靜、放鬆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緩和緊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的作用。
(3)講究談話的技巧
在連續講話中不要擔憂中間會有停頓,因為停頓一會兒是談話中的正常現象。在談話中,當你感覺臉紅時,不要試圖用某種動作掩飾它,這樣反而會使你的臉更紅,進一步增加了你的羞怯心理。
(4)學會克製自己的憂慮情緒
凡事盡可能往好的方麵想,多看積極的一麵,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和情感。相信大多數人是以信任和誠懇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那樣,對別人就總懷有某種戒備心理,自己偶有閃失,或者並無閃失,也生怕別人看破,這樣自己就會惶惶然,更加重羞怯心理。人們可以通過意誌的力量來改變自己性格上的許多東西,克服諸如優柔寡斷、神經過敏、膽怯等不良心理。一些知名演員、演說家、教師,在青年時代曾是膽怯害羞的人,但是後來他們卻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口若懸河,就是他們意識到非克服害羞心理不可所取得的成效。事先作好準備,答題時就會應對自如;熟記演講內容,演講時便會口若懸河;發言開口時聲音洪亮,結束時也會擲地有聲。除了這“策略”與“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各方麵的能力。因為有能力才會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羞怯的心理。
四、勇於克服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