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1 / 3)

同學們人際交內容很多,有這麼一句話,“知音難覓”。我們要學會在人際交往中尋找真正的知音。在分析內容之前我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一段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傳奇故事。這樣會幫助小朋友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知音,會幫助同學們在人際交往方麵有很大的進步。現在同學們看一看這個傳奇的故事吧。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期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使節。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壯美,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誌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隻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曆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兩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歎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小朋友你們能明白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的知音友誼嗎?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欣賞我們的人,這樣就會建立我們的自信心。然後我們要學會去欣賞別人,這樣會讓朋友信賴你。人際交往是一個相互的關係,有付出才會有收獲。希望小朋友們要學會付出,那樣我們就會收獲很多自己想不到的東西。下麵我們來分析人際交往的具體內容。這樣能幫助小朋友有一個很清晰的頭腦來分析我們很常見的人際關係現象。現在小朋友們跟我一起看一些研究的結果。這些可是很有說服力的結果。大量研究表明,在學前時期,小朋友們的同伴交往就已經開始了,特別是遊戲活動為小朋友們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機會。進入小學以後,同伴交往的頻率和深度都進一步發展。跨入學校的同時,小朋友們也進入了一個更為開闊的交往世界。小朋友們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裏度過的。我們接觸的人和事物更加豐富多彩,在同一個班級裏,有來自不同類型、不同家庭的小學生,同學們一起從事的活動也更加多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家庭以外的交往關係對我們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不知道小朋友現在已經感覺到沒有?隨著自己一點點的長大,我們交往的圈子就變得越來越大了,身邊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我們跟同伴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了。但是,同學們能真正地懂得我們和朋友之間微妙關係變化的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