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2 / 3)

(1)小學生的友誼

友誼是和親近的同伴、同學等建立起來的特殊親密關係,對小學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它提供了小學生相互學習社會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製以及體驗情緒和進行認識活動的機會,為以後的人際關係奠定了基礎。小學生已經很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係。當朋友在場時,我們會感到學習和活動更加快樂。

小朋友知道什麼類型的人適合成為我們的朋友嗎?在本節的開頭我們已經跟大家說了一個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了,他們那種是知音的友誼。但是友誼的類型可不僅僅隻有這麼一種。具體的類型可就要等到小朋友長大了就會選擇了。朋友的選擇可是跟你們的認識水平和社會認知水平相聯係的。對學前兒童來說,“住在隔壁”、“和我一起玩”的人可以成為朋友。幼兒與一些外部特征(如年齡、性別、種族等)和自己相似的同伴可以建立相對短時的友誼。在此基礎上,幼兒開始認識到同伴有與己不同的動機和情感,這時他們認為朋友就是對自己好、不傷害自己的人。到8~10歲,小學生開始理解友誼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雙方相互尊重、友好、充滿情誼。

低年級的同學認為朋友就是一起玩耍的夥伴;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強調相互同情和相互幫助,認為忠誠是朋友的重要特征,朋友關係應該是比較穩定的。我們選擇朋友的理由包括他們的積極人格特點(如勇敢、善良或忠誠)及誌趣是否相投。我們總是先認識同伴與自己的相似性,大約4歲以後的兒童都能非常準確地說出有關與同伴之間的相似性,而認為朋友與自己的相異之處則要在9歲以後才能達到。

友誼的發展表現在親密性、穩定性和選擇性等方麵。隨著人從童年向少年、青年過渡,友誼的這些特性也都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塞爾曼(Selman)曾提出小學生友誼發展有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3~7歲),這個時期的友誼關係還很不穩定。朋友隻是一個玩伴,友誼就是一起玩,在這個時期,我們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我們之間的關係還不能稱為友誼,而隻是短暫的遊戲同伴關係。對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說,朋友往往與實利的物質屬性及其鄰近性相聯係。如果詢問我們友誼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們的回答通常是“一起玩”。如果要求我們描述一個朋友,我們往往描述具體活動,如他和我一起玩,他不打我,或者是那個小朋友同我一起分享好吃的等。

第二階段(4~9歲),單向幫助階段。這個時期我們要求朋友能夠服從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如果順從自己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如“他不再是我的朋友,因為他不肯跟我走”或者是“他跟我不喜歡的人一起玩,所以我也不喜歡他”等。

第三階段(6~12歲),雙向幫助,但不能共患難的合作階段。我們對友誼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特點。比如說“今天他幫助我做作業,我幫他打掃衛生,他就是我的朋友”。

第四階段(9~15歲),親密的共享階段。我們發展了朋友的概念,認為朋友之間可以相互分享,友誼是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朋友相互之間保持信任和忠誠,甘苦與共。我們開始從品質方麵來描述朋友:“她理解人,她很忠誠”,認為自己與朋友的共同興趣也是友誼的基礎,“我們喜歡一些相同的東西”。我們的友誼關係開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我們出於共享和雙方的利益而與他人建立友誼。在這種友誼關係中,朋友之間可以傾訴秘密,討論、製訂計劃,互相幫助,解決問題。但這一時期的友誼有強烈的排他性和獨占性。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可是很厲害的。他們可能會真正地理解了友誼的作用,而且能夠分享一些友誼的價值了。

第五階段(12歲開始),是友誼發展的最高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朋友的選擇性逐漸加強,由於擇友更加嚴格,年齡漸長,我們建立的友誼關係能持續較長時間。

在交往活動中我們發現,有的同學更善於結交朋友。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與他的社會認知發展水平較高有關。與同伴的交往經驗發展了小學生的角色轉換技能,而較高水平的角色轉換技能又有助於小學生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有關研究發現,角色轉換技能較好的小學生比角色轉換得分較低的同齡夥伴更社會化,更受同伴歡迎,更善於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誼。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最厲害了,他們已經懂得了什麼叫朋友。

(2)小學生的同伴團體

小學生對同伴交往的需要是逐漸建立的,小學生與同伴的交往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科學家觀察了436名2~12歲兒童在家庭中以及鄰居附近的遊戲活動,以了解小學生與成人的交往,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以及與其他年齡小學生的交往情況。結果發現,從嬰兒期到青少年前期,兒童與其他兒童的交往穩步增加,而與成人的接觸則相對減少。此外,小學生與同性別夥伴玩耍的趨勢隨年齡增加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