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內容(3 / 3)

我們剛入學時,還沒有形成真正的集體關係和集體生活,還沒有形成集體的意識。班集體還隻是人為編湊的、鬆散的集合。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到一年級下學期時,我們初步形成集體關係和集體意識。二年級的小學生已能明確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名成員,能逐步把集體的要求轉變為自己的要求,把班集體的榮譽當成自己的榮譽,服從集體的要求,完成集體所交給的任務。在這個時期,班集體內部成員也逐漸分化,一部分各方麵能力較強的同學開始嶄露頭角,成為班上各項活動的積極分子,逐步成為集體的重要支柱和老師的得力助手;另一部分小學生則成為班裏的基本群眾,這就使小學生的班集體在組織和紀律上得到鞏固和加強,形成真正的集體。隨著中高年級小學生的集體活動範圍日益擴大,我們的集體意識日益提高,初步懂得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並能自覺服從集體,維護集體利益。同學們班上是不是有一個很有權威的班長?大家都聽他的,都喜歡跟他玩?這就說明你們已經有集體觀念了。

自發團體的組織結構通常是鬆散的,形式是多樣的,自發團體隨時隨地都可能存在。由於其傾向性不同,自發團體可能是有組織的集體的補充,也可能是集體的對立麵。自發團體可分為幾類:①親社會團體。社會上予以肯定的,如學雷鋒活動小組,社會公益服務小組等,有益於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同學們肯定被組織在一起去老人院看望爺爺奶奶吧!你們屬於親社會團體!②非社會團體。置身於基本的社會問題之外,建立在共同的娛樂活動基礎上,如各種興趣小組。③反社會團體。社會上予以否定的,雖然也和娛樂交往聯係在一起,但是以危害社會為目的,如偷竊集團、流氓團夥等。我想同學們肯定都不喜歡這類團體吧,最好離他們遠一點。

無論是有組織的集體,還是自發形成的團體都對我們的個性品質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集體的輿論而實現的,如果我們能遵守團體的規則,我們的行為符合團體的標準,則往往得到同伴的好評和尊重;相反,則受到團體的譴責與批評。因而,我們為了獲得團體中的地位就必須遵守一定的準則。與此同時,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團體成員對自己的評價等對我們自我概念的形成也起著很大的作用。

(3)小學生的同伴接納性

在同伴團體中,有些同學往往是受大家歡迎的,其他孩子都喜歡和他一起玩,大家都尊重他;有的同學則通常是為大家所不喜歡的,沒有人願意和他在一起;還有一些同學在同伴中不惹人注意,大家對他既說不上喜歡,也沒有什麼討厭之感,他是否介入到同伴活動中來,大家並不在意。上述第一類同學通常被描述為是平和的、開朗的、合作的並有忍耐性的;第二類則被描述為破壞性的、誇誇其談、勢利、脾氣不好、攻擊性強等;第三類則往往被認為是退縮的、安靜的。不知道同學屬於哪一類呢?找找自己的位置吧!這樣才能讓你變得越來越好!

影響同伴接納的因素是多樣的。道奇(Dodge,1983)的調查發現,友好、親社會、有反應和積極交往往往使小學生易於被同伴接納。相反的反應和反社會行為則可能引起同伴的拒絕。

研究指出,一個小學生能否和其他小學生友好相處,外部因素(相貌、姓名等)固然是一個影響因素,但更為主要的是小學生的內在因素,即小學生的社會能力。善於交往、恰當地使用交往策略的小學生往往容易得到同伴的認可,受到同伴的歡迎;相反則易遭到同伴的拒絕。研究發現,受歡迎的小學生知道如何對一個新來者提出問題、提供信息並發出邀請。在與同學接觸時,他們很少有攻擊性,他們提出好的建議,讚同合作遊戲,有禮貌並遵守團體標準,使用親社會策略,如輪換、和解,而不是用打罵來解決問題,活動積極,有幽默感。受拒絕的小學生通常缺乏社會交往能力,他們的行為(如站在食堂的桌子上)不受人歡迎。他們可能是注意分散,活動過度,有攻擊性,不善於解決衝突。例如,問他們將如何對付一個拿走他的玩具的孩子時,他們通常說“要揍他”。他們可能打斷別人的活動,不能合作遊戲,不能堅持與其他小學生玩;他們可能喋喋不休地惹人心煩,也可能是退縮的,自己獨自玩耍。可愛的孩子們看到這兩種孩子的差距沒有呢?如果你是第一種那麼真是恭喜你咯!看來你很善於交際。你肯定有很多朋友吧!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性格吧!對你的成長有好處的!如果你是第二種,那這一類的孩子們,你們可要注意啦!你們要改正這些壞毛病,善於聽取同學們的意見和老師的建議,及時地改正同學們不喜歡的性格。這樣你們才能獲得良好的友誼,而且才能得到老師、爸爸媽媽的喜歡,變成一個像第一種孩子一樣的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