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人的好習慣
中國字是智慧的符號,就看這個“孝”字吧,這是一個象形字,上麵的“耂”部在甲骨文中表示彎腰駝背的老人,下麵的“子”部代表年輕人,整個“孝”字不僅意味著年輕人要照顧老人、服侍老人,還說明上下兩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千百年來,中國人為什麼如此重視這個“孝”字,因為它是家庭和諧、社會安定的根本。而在當今的社會中,孩子逆反、父子代溝、自殺、墮胎甚至殺父殺母等駭人聽聞的事件層出不窮,其根源都是“孝”的落實出了問題。
一個孩子如果能體會父母的辛勞,體會父母對他的期望和愛心,他怎麼可能會做出讓父母傷心的事?然而,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離“孝”越來越遠,問題不是出在孩子那裏,而是父母沒有教。
一個7歲男孩在一個暑期夏令營中學習了一個月的《弟子規》。夏令營結束後,老師組織了一次活動,主題是讓孩子們分享心得。
當天,孩子們的父母都來了,這個7歲小男孩的媽媽也興高采烈地坐在觀眾席中。小男孩上台後第一句話就說:“我學了《弟子規》以後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每天都想著如何謀害父母。”他的母親聽到這句話非常驚訝,接著淚流滿麵,她很難想象這是從自己孩子口裏講出來的話。
孩子的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很多父母太過於重視孩子的成績和才藝,認為孩子從小在知識上做一個長足的積累以後就會有本事。儒家經典《大學》中說:“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教育孩子,也要知道先教什麼,後教什麼。孩子對父母的孝敬之心,是一個人的根本德行,孩子事業、學業、家庭發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有沒有一顆孝敬心。
孩子如果對父母沒有孝心,就不會順從父母的意願;即使孩子以後成立了家庭,也很難把孝敬的好風氣傳給下一代,家庭的和諧又從何談起?
乍一看,孝敬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但實際上,越懂得孝敬的孩子生活會越幸福。一個能孝順父母的孩子,會喜歡隨順父母,“隨順”就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孩子必然會是一個隨和的人。同時,孩子從小懂得尊敬父母和老師,他同樣會尊重身邊的人,一個隨和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順利,他的生活怎麼會不幸福?由此看來,擁有一顆孝心是多麼可貴啊!所以,對孩子的任何教育都要從教孝開始。
給孩子“演”出孝敬來
與其說孝敬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演”出來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孝養父母、尊敬長輩,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我們做父母的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輩。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公益廣告:一位媽媽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兒子看到了,也顫顫巍巍地端來一盆水,準備給媽媽洗腳。
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的,他從我們這裏學習語言和行為,當他看到我們給爺爺奶奶捶背時,“捶背”這個動作就第一次映入了他的視線;當孩子看到我們對爺爺奶奶的態度,他就知道: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當我們把老人時時刻刻都放在心裏,經常去關懷、問候、體貼、照顧時,他就會知道:爺爺奶奶在爸爸媽媽的心裏很重要。這種重視本身就在無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對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使他學會了孝敬。
當然,我們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一定要發自內心,不能知道孩子會模仿就假裝做樣子。這種假裝的“表演”同樣會被孩子完完全全學會。
一位媽媽自從明白了要以身作則教孩子孝順後,就想給孩子做個“榜樣”。一天早晨,臨出門時,她當著兒子麵給自己的公公鞠了一躬,說:“爸爸,我們走了。”
出門之後,兒子就問:“媽媽,您剛才給爺爺鞠一躬是做給我看的吧?”媽媽啞口無言。因為平日裏媽媽對爺爺沒有特別恭敬,媽媽此時的鞠躬,讓兒子感到真的是在“表演”。
所以,我們要用真誠心去孝順自己的長輩,應該做到對父母和顏悅色,切忌說話大呼小叫,更不應對父母發脾氣、使性子。這樣,才是把真實的孝敬傳達給孩子。
建立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