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孝敬父母——孩子受益一生的根本習慣(2 / 2)

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但這很有可能會讓孩子逐漸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那樣根本就談不上孝敬父母了。因此,我們在家中應起到教育、管理和指導的作用,這種教育、管理和指導,首先就是讓孩子明白“長幼有序”。我們要家中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長幼有序,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家中的長幼次序,明白長輩與小輩間的關係,不能任由孩子隨便顛倒主次,沒大沒小。這樣,孩子才會真正明白孝敬長輩的意義。

讓孩子了解父母持家的辛苦

今天的孩子大都生長在溫室中,我們為他準備好了一切,他從小就衣食無憂,隻知道需要什麼東西時跟我們說,我們一定會給買,但他卻對我們持家的辛苦完全不了解,不知道我們的錢是怎麼來的,不知道我們為了他和家庭的生活付出了多少辛勞。

而我們一般也有這樣的想法,認為養家糊口是我們的事情,與孩子完全沒有關係,所以自然也不會讓孩子知道家裏的基本情況。孩子不了解我們的辛苦,自然也想不到要體諒我們。

因此,我們要適當地讓孩子簡單了解家裏的基本情況,讓他明白我們持家的不易。同時,還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著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而讓他學會珍惜生活,學會理解父母、心疼父母,從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

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孩子的孝心不一定表現在很大的方麵,比如,孩子答應將來給我們買好房,讓我們開好車,吃山珍海味,等等。其實,現在聽從我們的教導,參與家務勞動,都是有孝心的具體體現。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從小事入手,逐漸培養孩子孝敬的習慣:我們下班回家,可以要求孩子及時問候、打招呼;吃飯的時候,要孩子幫我們盛飯;我們感覺勞累的時候,讓孩子表現出關心;我們生病的時候,孩子應主動看護照顧;等等。

這裏重點說一下“孩子問候”的情況。當孩子第一次關心、問候我們時,如果我們反饋回去的是感謝,那麼就會激發孩子關愛他人的積極性。如果父母反饋給孩子的是冷漠,或者讓孩子感覺到他的問候很多餘,則會打擊孩子體貼他人的積極性。

一天,一位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女兒在沙發上玩布娃娃。女兒看到媽媽回來,說了一聲:“媽媽好!”媽媽說:“好。”然後就癱坐在沙發上,閉著眼睛,還在想工作的事。女兒看到媽媽和平常不一樣,就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您怎麼了?”媽媽聽到孩子問候她,心裏湧出一絲暖意,說:“媽媽沒事,就是有點累了,寶寶幫媽媽倒杯水吧!”女兒高興地點點頭,趕快去給媽媽倒水,看到媽媽喝水後的滿足,她又高興地去玩布娃娃了。

不久後的一天,媽媽同樣疲憊地回到家中。這次,女兒什麼都沒問,就主動去給媽媽端水。媽媽看到這麼懂事的孩子,心中的欣慰取代了滿身的疲憊。

孩子孝敬不孝敬,很多時候要看我們引導的方向是否正確。如果這位媽媽第一次就說:“去去去,玩你的去!”相信孩子下次看到媽媽同樣的境遇,就會趕快走開,不可能想到要給媽媽端茶倒水。所以,我們要想培養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就不能拒絕孩子的問候。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地去教育、指導和鼓勵孩子,讓他不斷增強孝敬的觀念,逐漸養成孝敬的習慣。

讓孩子體會到孝敬父母時的幸福感

孩子對父母的孝敬應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被當成一種強迫性的任務去完成。我們要明白,隻有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才能培養出孝順的孩子,威逼利誘或者幹脆棍棒拳腳是培養不出有孝敬之心的孩子的。

因此,在孩子表現出孝敬的時候,我們要適時地給予鼓勵或表揚,要表現出欣慰和滿足,讓孩子知道,孝敬這一舉動是讓人感到快樂與幸福的行為,是值得去做的正確行為,讓孩子愉悅自覺地將孝敬逐漸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而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