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火”的懲罰:美國轟炸日本本土(2 / 3)

奧唐奈心裏清楚,東京附近的防空力量很強大,由於美軍戰鬥機航程有限難以護航,轟炸機群在東京上空必將遭到日本飛機的頑強攻擊。但奧唐奈對手下的飛行員十分了解,他們大多身經百戰,有的參加過對德轟炸,有的在北非上空作過戰,可謂經驗豐富。更主要的,B-29轟炸機的出色性能使他對完成轟炸任務充滿信心。

不料,東京上空濃雲密布,雲層很低,目視轟炸相當困難。奧唐奈當機立斷,命令裝有轟炸瞄準雷達的42架飛機利用雷達對原定目標進行轟炸;未裝雷達的59架飛機可以實施目視瞄準,對東京城市工業區轟炸。機群得到命令後馬上兵分兩路,飛向各自的目標。

巨大的B-29轟炸機在順風作用下以時速約455英裏的速度掠過目標上空,從3萬英尺的高空投下一串串炸彈,東京響起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彈起橫飛,火光衝天,一些市民被這突如其來的爆炸聲嚇呆了,望著天空中黑壓壓的機群不知所措。

100多架日本“零”式戰鬥機氣勢洶洶地追了上來。但麵對在3萬英尺高空飛行的B-29轟炸機,大部分“零”式戰鬥機束手無策,隻能盲目地射出子彈,隻有少數飛行技術精湛的日本飛行員不顧“零”式戰鬥機的升限,冒死仰攻,B-29則以猛烈的炮火予以還擊。

B-29轟炸機不同於以往的重型轟炸機,設計人員為使它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空中堡壘”,在飛機尾部、前上部、左右側和後艙的上部共安裝了5個自動炮塔,其中4個炮塔安裝有雙管12.7毫米機槍,位於前上部的炮塔則裝有2門20毫米機關炮,能在雷達的幫助下準確射擊各個方向來襲的敵機。數架B-29在空中織成了一個嚴密的火網。衝入B-29機群密不透風火網的日機,一架接一架地中彈起火墜向地麵。轟炸進行得很順利,絕大部分轟炸機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為配合美軍在日本本土實施登陸的作戰計劃,1944年底,美軍更加頻繁地轟炸日本本土,轟炸機群也越來越龐大。

日本人在猛烈的爆炸聲和刺耳的空襲警報聲中迎來了1945年的新年。裕仁天皇在皇宮圖書館下麵的地下室裏向首相詢問萊特灣戰況時,整夜都能感到炸彈落下的沉重聲響。誰都知道加強防空的必要性,但日本已沒有資源來造出更多的飛機,用於保衛東京的戰鬥機更是少得可憐。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將軍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指揮部的司令官,當時他年僅38歲,是陸軍航空隊中最年輕的兩星將軍。李梅曾是B-17重型轟炸機駕駛員,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強烈的進取心,雖然他沒有進過西點軍校,但是足智多謀,他領導的第3轟炸機師在轟炸德國時表現非常出色。

李梅是晝間精確轟炸戰術的積極支持者,在歐洲作戰時,他就成功地組織過B-17轟炸機對德國的晝間精確轟炸。作為一名陸軍航空隊的軍官,李梅接受了美國陸軍航空隊戰術學校的思想,即空中力量的發展要以轟炸機為核心,應當突擊敵人國家經濟結構,打擊國民經濟關鍵環節,導致其全麵崩潰,因此,轟炸航空兵的使用原則應是——晝間對重要目標係統中的重要點狀目標進行精確轟炸。李梅上任伊始,第21轟炸機指揮部仍是以晝間精確轟炸為主,輔以中空晝夜轟炸日本城市工業設施。到1945年3月9日止,美軍從馬裏亞納群島共起飛了48批次轟炸機,其中有16次是晝間高空精確轟炸,美機共投下了5000噸炸彈和燃燒彈。

但是,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對轟炸效果並不滿意,認為雖然通過晝間高空精確轟炸,以高爆炸藥來摧毀工業設施的做法對付工業集中的德國作用很大,但對日本效果甚微,因為日本工業的2/3都分散在小工廠裏,精確轟炸無法奏效。

這時,美軍在硫磺島的登陸作戰已經開始。硫磺島在塞班島以北約625海裏,東京以南660海裏,是遠程轟炸機理想的中繼基地。B-29受傷後可以利用它作緊急著陸點,航程較短的P-51“野馬”戰鬥機可以從這裏出發護送B-29到日本。

硫磺島的戰報不斷傳來,李梅坐不住了。他知道,為了使他的轟炸機部隊高效轟炸東京,每天都有數百名海軍陸戰隊員在為爭奪硫磺島犧牲生命。李梅深思熟慮後果斷決定:改晝間高空精確轟炸為夜間低空大麵積轟炸,並攜帶燃燒彈,火燒東京!

燃燒的地獄之夜

1945年3月9日,第21轟炸機指揮部的飛行員們聚集在作戰室裏,等待出發前的任務指令。機組人員獲悉:他們將於當晚低空轟炸東京。

飛行員們議論紛紛,搞不清為什麼把晝間轟炸改為夜間。

任務指令發下來了,內容更令飛行員們吃驚:轟炸高度為5000~8000英尺,低空轟炸;全部攜帶燃燒彈;除尾炮外其餘全部武器都拆除。作戰室裏鴉雀無聲,飛行員們心裏明白低空轟炸拆除武器意味著什麼。很快,人群中傳出一陣竊竊私語:“這簡直是讓我們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