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證據與意義的生發
獨家策劃
作者:成尚榮
一、心情:開啟教師發展的另一個視角
像是田野上的小花,多彩,並不柔弱;像是藍天中鳴叫的小鳥,婉轉,並不矯揉;又像是心田裏流淌的泉水,清亮見底,並不膚淺……這是我讀《做教師的心情》時的感悟與心情。
讀完這些文章,我才更懂得什麼叫心情,也才更懂得什麼是教師的心情。我甚至有一種衝動,想告訴大家:你心情不好嗎?快來讀讀這些文章吧,采一朵小花帶回,與小鳥一起鳴叫,掬一捧清泉啜飲。這樣,你同樣可以生長起好心情,走進教室,然後回家。心情可以“傳染”,於是,你的課堂、你的家裏一定會漾起快樂的漣漪。
讀完這些文章,我更堅信,每個教師都是一種可能性,獨特的見解、深刻的哲思、美妙的文字、智慧的表達,都會在教師身上發生。問題在於讓他們有一種好心情,一切皆有可能,似乎應當是好心情才讓一切皆有可能。我堅信,教師,草根,絕不是“沉默的人”,讓他們發聲,首先要讓他們表達內心的情,以言語抵抗煩憂,以好心情創造好教育。
不難理解,心情是內心真實的體驗,是心靈的證據,它來不得任何虛假,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有什麼樣的表情。不過,有什麼樣的表情不一定真有這樣的心情,因為,表情有時會欺騙心情,唯有心情是可靠的,是可以信賴的證據。所以,教師最美的表情是他有最為真實的心情;讓教師的表情美麗起來,讓校園的表情美麗起來,首先讓教師的心情美好起來。正因為此,學校的管理,不應滿足於臉上的表情,而是要走向心情,走向教師心靈的證據,這樣就走向了深度。
不難理解,心情是情感的導航儀。情感絕非僅僅是喜歡不喜歡,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這三個維度規定了情感的三個層次。應當說,心情是情感的具體化,是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的統一和整合,同時也折射出教師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心情,猶如導航儀,引導教師的情感發展,也引導教師的教育行為,當然,這必然會影響著學生的心情和行為,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一個優秀的校長,應當敏銳地觀察到教師的心情,以人文的方式引導教師轉變心情,引導他們培育、建構起健康、快樂的好心情,以良好的行為教育學生。
不難理解,心情是驅趕“野獸”的武器。《少年派奇幻漂流記》,導演李安在詮釋時說過這樣的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老虎。每個人可以非常善良,也可能非常殘忍;可以自己單獨做某件事情,也可能去支配另外一個人,原因是那隻心中的“老虎”。兒童更是這樣,他們心中也有一隻“野獸”,趕跑“野獸”就是驅趕自己壞的念頭和壞的心情。但,這需要武器。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一個智慧的教師,就是以好的心情作為武器,驅趕一隻隻“野獸”,驅趕心中那壞的心情。
正因為以上的“不難理解”,我們才不難理解,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首先是促進教師素養的全麵提升。無論是專業發展,還是素養的全麵提升,不能就“專業”談發展,也不能就“素養”談素養,關注、研究、改善教師的心情,讓教師擁有心靈的證據,把握內心的武器,發揮教師“心情”這一導航儀的作用,倒是一種獨特的視角、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因為,這是對教師真誠的人文關懷,一定會從根本上給教師以積極的情感,激發教師的生命潛能。因此,我的基本判斷是:開發教師的好心情,開啟了教師發展的另一扇明亮的窗戶,讓燦爛的陽光灑進教師的心靈。
二、教師的心情:自我的深刻認知、內心意義的生發
教師的心情與所有人的心情一樣是很複雜的,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和概括,不同的描述和概括固然和方法論有關係,究其實質是與自我認知和意義認同有關係。不過,盡管複雜,教師的心情也有普遍認可的特性。
常州市武進區星韻學校的蔣惠琴用三個字來描述:漫、慢、曼。所謂“漫”,她說是“把心放下”,心,沒有限製,沒有約束。她認為教師的心境是“不需要為了讓學生接受我的建議而想方設法地說服他們”,“沒必要事事要向學生證明自己比學生高明”,這樣,教師的心就真正放下來了,教育的“漫生活”也許已經開啟。所謂“慢”,她說,就是“我願意等待”,就是“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紮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所謂“曼”,她說是“曼妙”、“柔美”、“美好”,有時雖然不輕鬆,有時還很煩惱,但一定要曼妙、美好。這樣的描述具有教師好心情的普遍性,而這也正是教師心情的獨特性——道出了教師的文化特征和教育特性。所以,教師的心情實質上是對教育意義的深刻認同,是對教育特性的具體演繹。一個對教育意義及其特性缺乏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教師不可能有真心情、好心情。他會急躁,不會放下;他會催促,所謂的“超前”,不會等待;他會糾結、煩惱,如滿地雞毛,不會那麼柔美,那麼陽光,那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