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即位後,他的妃子蕭淑妃專寵,永徽二年,皇後複召武則天入宮,企圖“以毒攻毒”,這年武則天26歲。武則天回宮後的確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升為昭儀(二品),後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武則天不滿昭儀之位。開始動起了當皇後的念頭。王皇後和蕭淑妃結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於後宮,後來武則天設計殺死了王皇後,自己成為了皇後。
武則天攻於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30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親手把女兒給掐死,並嫁禍於王皇後,高宗一氣之下把皇後打入冷宮,後來被武則天暗中殺死。書裏的原話是“送到日本”。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唐高宗的權力受到很大限製,外廷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唐高宗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高宗政治上的“戰友”。他們重賞首個明確支持“廢王立武”的五品官員李義府,很多中層官員看到支持“廢王立武”有利可圖便轉而支持立武則天為後,形成了“擁武派”,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麵,後來功臣元老中的李勣(即徐世勣,字茂功,唐高祖賜姓李)說了一句“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打動了高宗的心,使高宗和武則天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麵一下扭轉過來了,可以說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於是在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為皇後,武則天隨後做出一係列舉動:殘忍地虐殺了王皇後和蕭淑妃;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了太子;為高宗出謀劃策,采用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罷黜了褚遂良、韓瑗、來濟,最後除掉了長孫無忌。至此,高宗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貴族,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曆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垂簾聽政”指太後或皇後在殿上用簾子遮隔,來管理國家軍政要務。
垂簾聽政的原因多是皇帝年幼,無法正常處理國事,太後代替皇帝處理政務,又因為太後必須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麵的房間裏,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製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在於高宗體弱,由於信任武則天,逐步將處理軍政的權利交給武則天打理,這也為武則天順利殺害大唐重臣和奪取中央實權埋下伏筆。最終在皇帝病重的時候,代替高宗使皇權,行王事,成為執政者。
顯慶五年十月(660年),唐?高宗風疾發作,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唐高宗出現了裂痕,也導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幹時,武則天從天而降。軟硬兼施,廢掉皇後的事隻好以失敗告終。於是,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議讓她和高宗一塊上朝,臨朝聽政。合稱二聖,使她的政治經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了。但武則天還不滿足,她要與高宗封禪泰山。由於高宗年間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高宗封禪泰山。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後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公卿當亞獻。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後的事,於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後配享,彰顯後土之德。讓公卿當亞獻非常不妥,因為男女有別。不能讓外臣來祭祀。所以要讓她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孝敬自己的婆婆,高宗果然答應。後來在麟德三年正月初一這天,她與高宗一塊封禪泰山,充當亞獻,而且還給百官賜爵加階,使百官對她感恩戴德。
唐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繁重的國事必須由武則天來決斷。於是武則天又有了新的想法。上元元年(674年)武則天攛掇高宗以孝順的名義,把祖宗封了個遍。追尊唐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他的皇後竇氏為太穆神皇後;追尊唐太宗?李世民為文武聖皇帝,長孫皇後為文德聖皇後。於是為了避諱,唐高宗自稱天皇,不僅僅是這樣,武則天還上書唐高宗,提出十二條改革措施,向全天下頒布了她的政治綱領。曆史書一般把它叫做建言十二事。這十二件事分為四個方麵:第一方麵,施惠百姓,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停止對外作戰,減少公共工程。把京城老百姓的徭役給免了。第二方麵:籠絡百官。從提高官員的待遇入手。給八品以上的官員漲工資,給才高位卑、長期得不到晉升的中下級官僚升官。第三方麵:提高母權。如果母親去世,父親還在世,也要為母親守孝三年。第四方麵:取悅皇帝。第一,王公以降皆習《老子》。第二,提倡節儉,要求服務於宮廷的手工業作坊停止生產奢侈品。當時皇後的裙子一般是十三個褶,可武則天隻穿了七個褶子的裙子。提倡節儉。建言十二事使武則天的威望更加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