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挖煤,采礦,崇禎的心思(1 / 2)

餘翔親自監斬了十三名貪官,凍結了朱新甘所有的資產,監禁了其家小。

通過抄沒貪官家財,設立河南信用合作社,汝寧府囤積了大量的糧食,為救濟難民和修建宿鴨湖打下物質基礎。在柴可望精心打理下,汝寧府官場秩序很快恢複正常。

餘翔還在汝寧府獲得十五門虎蹲炮和三門紅衣大炮,他將這些火炮運往平頂山,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升級改造,研製出威力更大的火炮來。餘翔新衛軍中有火器製造特長的人才歸聚在一起,在平頂山建立火器製造廠,研製和生產新式火.槍和大炮,不久之後,新衛軍的戰鬥力又將躍上一個新的台階。

汝寧府成為餘翔的一個跳板,是平頂山難民營建設的一個物資補給站,五天以後,新衛軍前往下一個極為重要的目的地:平頂山!

平頂山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境內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河流,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鹽、鐵、鋁、石膏、耐火粘土、石灰岩等礦藏。

煤炭和鐵礦,是邁向現代文明社會的墊腳石。令餘翔驚喜的是,煤炭的利用價值還未被人們發現,平頂山的許多地方,居然還有露天煤礦。鐵礦石也非常豐富,隨處可得,源源不絕。

新衛軍兩天後,來到平頂山,隨軍帶來了大量的難民,很快建立起難民救助中心。

平頂山大大小小分布著一些私人煤窯,鐵礦廠,餘翔將其全部收購,不再允許私人在平頂山挖煤采礦,那些煤炭工和鐵礦工,原來是極為窮困的貧民,開采出來的煤和鐵礦以極為便宜的價格出售,他們的生活非常窮困,辛苦一年,還勉強糊口。這些人被新建立的采礦場和采煤廠收編後,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待遇最為豐厚的高收入人群,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全家跟著沾光,他們的積極性被大大地激發,很樂意將自己的技術奉獻出來,提高礦廠的挖煤采礦能力。

諸葛山珍帶著新衛軍特種部隊,在平頂山剿匪,這一帶,山壑縱橫,自古以來,便是匪巢所在,當地人稱土匪為趟將。根據情報,平頂山的魯山、汝州、寶豐等地有數量眾多的趟將呼嘯山林。戰時特赦法發揮作用,許多趟將歸降,特種兵在這些投降趟將幫助下,由他們引路,或者由他們前往勸降,剿匪進展得非常順利。

餘翔親自在平頂山指揮下,開設鐵礦場,煤場,煉鐵廠,火器製造廠等。許三小姐與眾位商家合資修建鐵器廠,這些廠房都在破土動工,整個平頂山地區,一片繁忙欣欣向榮的景象,餘翔下決心要在此開辟一個新的根據地,其規模將遠遠超過東雙河鎮。

所有的人都忙開了,火德真君孔華陽、鋼王李都投入到緊張的建廠工作中。

餘翔一係列的不合常規的動作,如蝴蝶效應般,在京城官場刮起巨大的旋風,彈劾餘翔的折子雪片似地飛向京城,那些在河南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大臣們,對餘翔恨得咬牙切齒,即便沒有利益瓜葛,餘翔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害怕餘翔做法,會引起其他省份效仿,導致人口大量遷徙,因為這些大臣們,幾乎都有私田、農奴、私兵,藏有私糧,而餘翔所到之處,農奴盡失,私兵盡逃,私糧盡繳,他們的特權幾乎全被廢掉,餘翔的做法,無疑觸碰了他們的既得利益,一場殊死搏鬥在所難免。

即便那些還算清廉的大臣們,也認為餘翔的做法不合祖製,褻瀆先人,他們自幼就被灌輸所謂忠孝的思想,固守舊製幾乎成為了他們留在血液裏的東西,他們也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反對餘翔的隊伍中去。

可有了溫體仁先前的被貶的例子,誰也不敢貿然參奏,都怕證據不足引火燒身,他們為了將餘翔的罪證做得無懈可擊,大臣們開始私下集結,收集更多的證據,準備用聯名彈劾的方式對餘翔發動致命一擊。

崇禎皇帝近日少有清閑,餘翔在河南抗旱救災,清剿山匪,對於陝西剿匪大有幫助,鼓舞了官兵士氣,重挫了流民軍的銳氣,熊文燦指揮官兵接連大了幾個大勝仗,因為劉國能受降,張獻忠遭到重挫,左良玉的軍隊壓力大減,他也接連打勝仗,崇禎帝甚至覺得,餘翔簡直就是他的一員福將,任用他為河南總督,是他最英明的決定。

坐在禦書房,品著新村茶,緩緩抽出進呈的那把劍,感受從劍上發出的寒意,他不由得想起王承恩給他講過的《光明記》,李二果、劉丹珍悲慘的遭遇給崇禎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天下重新恢複太平,使難民不再成為流匪,想要河南不演變成為第二個陝西,難民必須得到救助。而如今的河南,災情非常嚴重,稍有不慎,就會重蹈陝西覆轍,他如今把寶壓在了餘翔的身上,希望他能扭轉亂局,可是不給錢,不給糧,他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