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艱難的抉擇(1 / 3)

餘翔召開會議研究撫恤金發放問題。會上有人提出降低撫恤金標準,還有人提出盧象升的兵不屬於新衛軍,補償標準應該降低或者不發放。

針對這兩點,餘翔徹底否決,第一,戰士上前線以命換錢,既然之前定下標準,之後的標準隻會比之前高,而不是降低,這是對生命的尊重。當兵的人,都是家中青壯勞力,是家裏頂梁柱,一家子老老小小,還指望這筆錢過日子。因此撫恤金一分都不能少。

第二,盧象升的軍隊與新衛軍一起抗擊清兵,是戰友,且都是大明的士兵,不應厚此薄彼,要一碗水要端平,決不能有歧視行為,不能人為地劃出高低貴賤,因此,所有的在戰場上戰死的將士們都應得到平等的待遇。

至於撫恤金來源的問題,除了財政補貼外,餘翔還建議設立英雄基金,爭取社會捐款,英雄基金戰時用於烈士撫恤。待將來和平時期,用於見義勇為受傷或犧牲的人,以激發和弘揚社會正氣。

借鑒後世因善款使用不透明,遭到種種非議,挫傷行善人的積極性的問題,餘翔要求英雄基金實現全透明化管理,盡管在這個時期,通訊極不發達,透明化管理成本非常高,但餘翔要求,即便利用人海戰術,投入再多的人力和物力,也要達到透明化管理,每個人所捐善款,必須有明確的去處,且投出的善款,其用途必須經得起推敲。除了英雄基金使用委員會能決定善款的去處以外,任何一級的官員都不得動用善款,確保善款不被挪作他用。

為了鼓勵捐款,第一批捐款人,資金額達到白銀十萬兩以上,可以獲得大善人稱號,將來可擁有一些豁免權,至於有哪些特權,待以後慢慢議定。

當場,餘翔代替許記商行捐款十萬兩白銀,這是之前與許三小姐商量好的數量。

有餘翔做榜樣,劉向義回去與老丈人黎四海商量,黎四海當場拍板捐款十萬兩,如今黎四海對劉向義言聽計從,非常看重這個女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鐵公雞福王朱常洵居然慷慨地捐出五十萬兩白銀。福王自有他的小算盤,他的錢基本上被凍結,他的財產光純白銀就達二千萬兩之多,如將糧食折算進去,隻怕會更多,拿出五十萬兩白銀對福王來說算不了什麼,還落下一個好名聲,這事他是無論如何不會放過的。

不過有了福王這個王族人士作表率,發揮出了巨大的廣告效應,那些王公貴族,鄉紳富賈們捐款的積極性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一些家境殷實的官員鄉紳紛紛捐款,由此在河南刮起的捐款旋風,一些烈士家屬居然拿出撫恤款來捐款,由此在河南地界興起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樸素的英雄主義情節,這種情節是巨大的號召力,這同時給餘翔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樸素的情節就是一種無堅不摧的戰鬥力,如果將這種情節保護好了,將來就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將這種情節傷害了,就可能導致社會麻木不仁,團結力和凝聚力的流失,最終成為一盤毫無戰鬥力的散沙。

餘翔決定從進一步保護善款的角度出發,保護這種樸素的英雄主義情節,他專門成立了慈善組織,進一步完善善款的募集、管理和使用,製定了第一部慈善法,用法律的形式來規範善款的使用。

新的慈善法製定出來後,更加體現了公平的原則,捐款額度無論大小,都可以獲得捐款證,捐款額可以累計,累計捐款超過十萬兩的,可以獲得大善人稱號,餘翔借機引導富人以反哺社會為榮的社會風氣,有錢人不一定會獲得社會認可,但是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一定會得到社會認可。

來做生意的外省商人見河南環境如此好,即便是大災之年,他們紛紛在此設立商鋪,踴躍捐款,有些人還獲得大善人稱號。短短一個月,英雄基金就突破了五百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