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1 / 2)

糧食,是亂世中的至寶。

餘翔簽發宰相令,全國糧食統一限價,民間買賣糧食,絕對不能高於限價,對於屯糧居奇者予以嚴厲打擊。

南京是大明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擁有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近萬人,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趨之若鶩,是當下最令全世界學子最向往的地方。

呂維祺調任南京知府,鄭先成任南京總兵。兩人先前在洛陽指掌軍政大權,配合相當默契。

呂維祺在南京府開展了對不法商人屯糧居奇嚴厲打擊,平抑糧價,穩定糧食市場,對整個南方起到示範作用。呂維祺在南京的舉措被認為是朝廷的態度,南方各地也開展了如火如荼的糧價清理運動。

戰爭年代,老百姓對於糧食非常敏感,寧丟一錠金,不舍一粒糧是共識,戰爭容易導致物價飛漲,金銀貶值,真正戰亂來臨,縱使有再多金子,買不到糧食,錢再多也沒有什麼用,因此,戰爭年代,老百姓會捂糧惜售,那些王公貴族,富商士紳們,更是將糧食囤積起來。是以,曆史上偌大的明朝,北方出現人吃人的慘狀,但南方依然富足,可是崇禎就是無法從南方調集糧食救助北方災民。

崇禎無法將南方的糧食給調動出來。可餘翔得想辦法將南方糧食給弄出來。

餘翔上任以後,在北方各省,大力推行戰時特別法。北方各省是災年,推行戰時特別法,實施保糧區建設,勉強能夠做到自給自足,但是,龐大軍隊對糧食消耗是個天文數字,單靠北方各省老百姓從牙縫裏擠出糧食來,萬萬不能滿足糧食需求。餘翔必須想辦法從南方那些屯糧大戶手中,將糧食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拿出來,而不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

首先,南京府為表率,發展生產,廣種糧食作物,大麵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當下是冬天,呂維祺要求農民種植冬季蔬菜,減少對糧食的消耗,將糧食節省下來。行政性執導來年春耕,增大糧食種植麵積,減少經濟作物種植,給老百姓以來年糧食充裕,來年糧價必會下跌的預期。

餘翔要求以略微高於市場限價收購糧食,也就是說,官辦糧食收購站的收糧價格要高於市場價格,老百姓肯定會將糧食賣給官辦糧食收購站。

並且還簽署了一份宰相令,明確要求來年夏收以後,糧食指導價格必須低於現今糧食價格,這樣,進一步強化了糧價必跌的預期。有點類似後世期貨手段。

做了這些工作後,當下最要緊的就是建設水利工程,增加保糧區建設,在北方各省,餘翔大力推進婦女解放運動,將婦女也作為勞動力推向社會,這對於之前,絕對是一個極大的變化,之前女子很少出門的,不是農奴家女子,一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婦女解放將女子作為勞動力推出,當然,餘翔會適度掌握,不像後世,女人實在太辛苦了,在社會上和男人一樣幹活,還要生兒育女,照顧家庭,女人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餘翔要盡力避免這種情況,盡量讓男人生活能夠養家糊口,女人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社會分工比較合理。

保糧區大量建設,從南到北,來年的糧食產量,必將提高。北方幾省糧食很快收購上來,有些鄉紳最後將好幾年的陳糧拿出來,賣給了朝廷。

對此事最敏感的是商人,他們見糧食指導價與政府收購價有價差,他們賣的許多緊俏商品,不用現銀交易,而是要求用糧食交易,然後他再將糧食賣給收糧站,再賺取一個差價,做到商品利潤最大化。

慢慢地,南方市場上糧價鬆動,一些大戶紛紛賣糧給收糧站,這種鬆動呈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屯糧者留足自家口糧後,紛紛賣糧給朝廷。

從南方市場上收購上來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向北方。

糧食收上來了,前方戰士就無後顧之憂。左良玉對農民軍進行打擊幾戰幾捷,農民軍的核心力量被消滅殆盡,李自成原來還打遊擊,後來遊擊打不下去了,逃得不見蹤影。

陝西逐漸安定下來,大量救災糧被運往陝西,農民有口飯吃,有了條活路,都安分下來,中國農民非常安分守己,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造反。

前些年陝西大亂,人口減員嚴重,留下的了大量的土地,朝廷減免稅收政策,陳誌平被派往陝西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經過一年的恢複發展,陝西糧食自給自足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