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卻君王天下事

精品閱覽室

作者:陳海波

1960年12月,我國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關,突破原子彈,同時,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

1961年1月12日,於敏被叫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告訴他,經研究批準,決定讓他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於敏感到很突然,甚至有些不解。他內向沉默,喜歡做基礎理論研究,不喜歡搞應用研究,自認為不適宜從事研製氫彈這種大係統科學工程。而且,他當時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正處於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關鍵時期。

不過,於敏沒有猶豫,因為他忘不了“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帶給他的慘痛記憶,他忘不了少年時代的那個關於“蓋世英雄”的信念。

“這次改變決定了我的一生。”於敏說,“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於敏所說的“欺負”,並非僅指過去而言。20世紀50年代,美國等核大國多次威脅使用核武器來打擊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就曾建議用核武器襲擊中國。它是真的在進行核訛詐、核威懾,不是報紙上說說玩兒的。”於敏回憶道。

自此,於敏走上了氫彈等核武器研製的道路。他願“了卻君王天下事”,但並不為了“贏得身前身後名”。

於敏的身影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消失於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孫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二十多年後才恍然,“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於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構作了初步探索,並解決了一係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產生了六十多篇論文,但均作為秘密文件保存。

1965年1月,於敏率領“輕核理論組”攜帶所有資料和科研成果,奉命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

1965年9月底,於敏率領研究人員趕在國慶節前夕奔赴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利用該所假期所空出的J501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當時國內速度最快)完成了加強型原子彈的優化設計。

同年10月下旬,於敏為上海研究人員作了“氫彈原理設想”係列學術報告,提出了兩級氫彈的原理和構形的設想,並在計算機上進行了數值模擬計算。

在上海的近百個日夜,於敏形成了一套從氫彈初級到能量傳輸到氫彈次級的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氫彈理論方案。

當於敏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報告時,同誌們群情激奮,高呼“老於請客!”請客的還有另外一人。當氫彈原理的方案傳到北京後,鄧稼先第二天即飛到上海,聽完於敏的彙報後十分興奮,請大家吃了一頓螃蟹。

氫彈原理一突破,大家鬥誌昂揚,恨不得立馬就造出氫彈。但是,氫彈原理還需經過核試驗的檢驗。接下來的一年,於敏他們忙於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和英國之後,第四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

但在試驗現場的於敏,看著蘑菇雲翻滾而上,仍不覺得圓滿,直至聽到測試隊報來的測試結果時,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果完全一樣!”

於敏確信他的氫彈原理是正確的,他也確信,我國已經取得了設計實戰氫彈的自由。

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這次的蘑菇雲更大,仿佛一顆人造“大太陽”,爆炸點以北250公裏處仍能看到,煙雲升離地麵10公裏。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的速度為世界之最。美國用時7年3個月,前蘇聯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

爆炸成功後,氫彈須根據實戰需要進行武器化並裝備部隊。於敏接著對氫彈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過早“點火”幾率等作了優化設計,並定型為我國第一代核武器裝備部隊。

盡管在氫彈研製中居功至偉,但對於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於敏並不接受。“核武器的研製是集科學、技術、工程於一體的大科學係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麵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隻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他說。

(選自《光明日報》2015年1月10日,有刪改)

品讀賞析

本文寫了一位卓越科學家的人生事業與心路曆程。通過對各個時間段上的重要事件的敘述,展現了於敏服從安排、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性格。而於敏不多的話語,卻讓讀者聆聽到了他的心跳聲,鮮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