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視野下的《秘訣》

專題新作勁評

作者:韓宏宇

《秘訣》是作家葛昕旭所寫的一篇反映功利化和非功利化思想對現實影響的、充滿隱喻性的微型小說。講述了這樣一個略帶荒誕意味的故事:豆花鋪老板老五對固定食客六爺服務周到並從不要飯錢,所以生意興隆,但他的這種做法卻遭到妻子和兒子的反對,所以在老五住院期間,兒子沒有退還六爺的飯錢。但令兒子糊塗的是,豆花兒做法完全一樣可是客人卻越來越少了,直到老五出院回來並繼續按照以往的方式招呼六爺,生意才重新紅火起來。故事以“秘訣”為題,隨著閱讀不斷深入引導讀者回歸主題,思考為何店裏生意會出現好——壞——好的反複,並讓讀者通過人物審美形象、故事線索的照應來反思現實世界中人們的審美價值觀念。

一、人物審美形象

對於一般小說特別是微型小說而言,人物審美形象的塑造對整部小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質從某種程度來說影響甚至決定了小說情節的展開與讀者想象空間的生成。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人物性格主要是通過語言和人物行動來展現,通過多重維度的描繪可以推動小說中矛盾衝突的展開,如果人物形象失去了其特征,小說也必然淪為平淡無味的重複性的單調故事。

由於微型小說的篇幅比較短,要想在幾百上千字的篇幅內塑造出一個或者多個個性鮮明、性格飽滿、容貌形態語言刻畫細致精確的主人公是難以完成的,所以一般微型小說的人物主要分為“功能性”人物和“特征性”人物。以小說《秘訣》為例,故事中主要涉及餐館老板老五、餐館常客六爺、老五的媳婦和兒子以及到餐館吃飯的眾人這些人物形象,而小說中“功能性”人物主要指老五的媳婦和兒子以及到餐館吃飯的眾人,因為這些人物性格相對單一甚至缺少關於人物性格的塑造,如老五的兒子就一直反對把六爺的飯錢退換,而在老五住院的一個月中他也是這樣實踐的。至於老五的媳婦和餐館中的食客作者更是一筆帶過,沒有語言也沒有心理描寫,隻是作為一種背景式或者線索式的人物來塑造,並與主要“特征性”人物——老五的觀念構成衝突,這種衝突也為小說的主題——老五餐館生意興隆的“秘訣”起到了鋪墊作用。

另一方麵,作為“特征性”人物的老五和六爺也不像一般長篇小說中的人物那樣具有多重性格,他們的性格都是單一的,沒有其他性格的變化。如老五在住院前後都堅持免去六爺的飯錢,而六爺則保持近乎機械的作息在餐館吃碗豆花喝杯酒,和其他食客聊聊天,每次吃完後都會“抹抹嘴,丟下五塊錢,悄悄地往門口走”(雖然每次老五都會“追到門口,把錢往六爺口袋裏一塞”)。可是這種單一的人物性格又如何令讀者“過目不忘”呢?這就需要小說中的人物性格的“超常化”來表現,這種“超常化”主要是強調與現實生活中一般人物性格行為的不同與反常。正常現實世界中的餐館老板不會像老五一樣每次在豆花做好前“從身上掏出一支煙,遞到六爺手上,並幫他點燃”,也不會每次在六爺吃完後都“追到門口,把錢往六爺口袋裏一塞,說,六爺,拿著!你這樣不是打我的臉嗎?”而六爺則是每次開門就來,吃完留下錢就走,並也不拒絕老五退還的飯錢。

所以,微型小說中人物的單一化的性格雖然不像長篇小說中的人物那樣性格豐滿,但正是由於這種凝練、簡潔的性格塑造,往往會在讀者心中留下一個羅蘭·巴爾特在談論攝影照片時所提到的“刺點”,這種“刺點常常是個‘細節’,即一件東西的局部”。而置於《秘訣》這篇微型小說中,“刺點”就是老五對六爺極度友好、客氣的態度,讀者會在結尾時體會到老五餐館生意興隆的秘訣正是老五對待客人的這種態度。